传统书画艺术鉴赏
【信息时间:2013-04-12 14:20 阅读次数: 】
中国书法、绘画都讲究神韵、意境和情趣。这些艺术作品表现出的艺术语言高远、典雅,远非一般想象那么简单。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篆、隶、真、草各具风格,不断有所创新。绘画更是如此。
书画的效果和诗歌相似,能激发人们的思索和联想。文化素养较高的观赏,能看到字面上、画面上未曾显示的许多东西。一幅好的作品,必然是继承传统并体现时代风格和个人的风格,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鉴赏应本着这个标准鉴别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几千年来,由于汉字形体、结构的变迁,时代风格、书画家风格的不同,书法艺术可谓丰富多彩。在绘画方面,包括各民族、各时期的画派、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等,可谓洋洋大观。从题材上说,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草虫画等;从表现形式上说,有工笔画、写意画,工笔又有白描、重彩、淡彩之分,写意又有大写意和小写意之分。
对书画的鉴赏,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及创作背景,通过对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与鉴别等系列的相互联系,达到认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效果。一件好的作品,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都有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增进人们美好情操的作用。
如何鉴定书画的真品(俗称开门)和赝品(俗称不开门)呢?一件真迹会表明它具有年代、个性、规范性、灵魂性,赝品的年代、个性、规范性、灵魂性相互矛盾、不统一,与真迹不同。
书画鉴定最关键的依据,尤其是对近代书画来说,主要靠对每一个画家个人风格的把握。个人风格的差别主要在于笔法,每位书画家的执笔方式和下笔轻重缓急等,都有各自的习惯,显示出中锋、侧锋、逆锋、圆转、方折、虚笔、实笔等。不同的人还有自己的具体特色,同一作者从早期到晚年也有变化,但没离开属于自己的笔法一线贯通之处。仿造的人,最难仿像的就是被仿人的笔法特点。其常年形成的特定用笔特征,仿造人在短时间内是学不到的。尤其是放纵一路,最能体现作者个性的笔法,可以临摹,但行笔呆滞,不畅而板;取其大意,又会离开原作者的笔法,反而暴露出作伪者个人的笔法特点。
顾恺之,约生於三百四十六年,卒於四百零六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曾任大司马参军、荆州刺史、散骑常侍。顾恺之博学多才,在艺术修养上诗赋书画无所不能,尤精於绘画。他画学卫协,释道、人物、山水、禽兽无所不能,而最大的成就还在於宗教、史实、肖像等人物画方面。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学理论家,他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及《画云台山记》等论画名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流传不多,唐代《贞观公私画史》一书共收录十七件,《历代名画记》中收录二十九件,到了宋代,入内府见於《宣和画谱》的仅存九件,散见於其他著录的也很少,可见顾恺之的真迹在宋代已是寥若晨星。今天存世的所谓顾恺之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和《斲琴图卷》,但据专家鉴定,一般认为都是宋或唐人摹本。其中《列女仁智图》现藏於故宫博物院,是根据汉代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的内容绘制的。画中的线条与顾其他作品相比显得较粗,风格劲健,且较为注重墨染。此作据已故唐兰先生考证,认为虽系宋人摹本,但非系顾氏风格。《斲琴图卷》亦藏故宫博物院,是一幅描绘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此作衣纹线条细劲,设色晕染淡雅古朴。据唐兰先生考证,也是晋朝传本,并非顾氏原作风格。如此看来,作为顾恺之原迹之摹本可靠性较大的是《女史箴图卷》和《洛神赋图卷》。
女史箴图卷》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是据西晋张华讽谏贾后宣扬封建女德的《女史箴》内容所作。全卷共分十二段,前三段已佚,尚存几段,卷末款署顾恺之,当为后人所添。图中人物神态宛然,体物描绘精微,笔法细劲联绵,宛如春蚕吐丝,设色典丽秀润,气息古朴。明代陈继儒以为是宋摹本,清代胡敬以为是唐摹本,而今人也以为唐人摹本为可靠。
《洛神赋图卷》系据三国曹魏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的内容而创作的。现传世的共有三个摹本:一为辽宁省博物馆藏本。原系绍兴内府所藏,明代由项子京藏,至清代归梁清标收藏。二为故宫博物院藏本。清代为梁清标收藏。三为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藏本。前段已失,卷末有明董其昌题字,定为顾氏所作。以上三卷全系一个底稿的摹本,专家们一般定为宋摹本。画中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设色艳丽明快,较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特徵。
其时的人物画家,除顾恺之外,著名的画家还有陆探微和张僧繇,画史称他们为南北朝画界的"三杰"。据唐张怀瓘《画断》中评说三人所画的人物,张僧繇得其骨,陆探微得其肉,顾恺之得其神,但张和陆的作品至今已无迹可寻,故只能根据文献来了解他们作品的面目了。
总之,了解了顾恺之的人物画,为以后、尤其是唐代的人物画鉴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这些虽系摹本但毕竟是存世最早的人物卷轴画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