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文学天地
诗歌
现代诗
古体诗
小说
长篇
短篇
散文
戏剧
组织机构
政策法规
人物风采
书画名家
书画知识
证书查询
公告栏
亦真亦幻——王仁华中国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3-12-23]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油画世界—.
[2023-12-09]
墨韵文脉——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绘画精品展 展
[2023-12-09]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素朴——中国美术
[2023-11-29]
宝藏经典 活化精神——中国美术馆经典作品展
[2023-05-25]
书画院简介
more>>
文学书画艺术院属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分支机构,文遗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号召,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展调查研究、项目策划设计、文献整理、信息收集、咨询服务、宣传教育、专业培训、展览展示、学术研讨及公益性活动等。
更多>>
http://www.shysy.org
E-mail:zgwhycbhyjy@126.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中街31号自由季大厦1座802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美术馆 60岁生日快乐
【信息时间:2023-05-25 15:52 阅读次数:
】
中国美术馆 60岁生日快乐
来源: 时间:2023年05月24日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美术的殿堂,自1963年建馆以来,至今已走过一甲子。60年来,他积累国家美术财富,展示中国优秀美术成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国际艺术交流,推动美术馆事业的专业化建设与繁荣。6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是人民文艺事业发展的忠实记录,凝结着展示、研究、传播,为国家典藏、展时代画卷并助力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
今天(5月23日),中国美术馆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纪念日迎来建馆60周年的大庆,“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也在这一天拉开帷幕。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1日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在中国美术馆建馆开放60周年之际,向全馆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中国美术馆有力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典藏精品、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守正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中国美术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据介绍,迄今为止,中国美术馆已举办5500余场各类美术展览,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多元态势,体现了中国开展国际艺术交流的繁荣景象。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正是受惠于新时代,中国美术馆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职责,根据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拓展新领域、接受新挑战、开创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进一步探索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艺术展览,策划了“弘扬中国精神”系列展、“典藏活化”系列展、学术邀请系列展、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国际交流展系列、国际交流“一带一路”特展系列等新型展览模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与传播力,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
“致敬经典”
中国美术馆共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3万余件,从古代到当代的中国艺术名家代表作品构成中国美术发展序列,兼有近4000件国际艺术藏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外现当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次展览从中国美术馆藏品中遴选出苏轼、唐寅、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等中国艺术大师以及毕加索、珂勒惠支、安塞尔·亚当斯等外国艺术大师的100余件名作。这些作品脍炙人口,耳熟能详。佳构荟萃,不但体现了中国美术馆60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收藏与捐赠,而且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国际美术交流的丰硕成果。
岁月恒久远,经典永流传。中国美术馆将进一步推进经典美术作品的展示、研究和创作。通过有效的展陈方式和传播方法,使经典美术作品不断延伸审美触角、拓展传播领域;利用先进的现代数字化信息手段,增强经典名品对当代青年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经典美术作品散发出无穷魅力、展现出无限生机。
中国画 奔马图 徐悲鸿
107.7×50cm 1951年 中国美术馆藏
纸本水墨设色 待细把江山图画 傅抱石
中国美术馆藏 1961年 100×111.5cm
纸本水墨设色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李可染
中国美术馆藏 1973年 69.5×45.5cm
布面油画 天安门前 孙滋溪
中国美术馆藏 1964年 155×294cm
布面油彩 塔吉克新娘 靳尚谊
中国美术馆藏 1984年 60×50cm
布面油彩 罗中立 父亲
215×150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西班牙)巴伯洛·毕加索 带鸟的步兵 画布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1972年 146×114cm
“墨韵文脉”
写意,天然内蕴创新基因。它源自传统,又与时俱进,可对传统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中外结合提供可能,将古今融汇化为现实。中国写意艺术,拥有一目了然又意蕴无穷的形式,处于写实与抽象之间,既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的简单,也不会令人有望而却步的深奥。它引导观者在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作用之下,去体味作品的整体及每个局部、细部,故而更本质、更本真。
明清之际八大山人和石涛的书画,正是传统写意艺术的巅峰,二人同时也是传统开始向现代转型时最具创新意识的代表性画家。二者的写意,为当时陈陈相因的文人画注入鲜活气息,既保持理想,亦关联现实,底蕴深厚且生气盎然,以个性化呈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共识,为后世树立起不朽的创新标杆和精神标杆。
中国画 朱耷 鹤鹿凫雁图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 180.5×44.1cm×4
中国画 秋窗竹韵图 朱耷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 159×64cm
“
清冷奇人”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一位内心清冷的奇人。
八大山人出生高贵。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一说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十九岁时遭遇国破家亡,旦夕之间竟沦为无处栖身、朝不保夕的亡国遗民。这“天崩地解”的重大变故,让八大山人身心备受折磨,在悲苦愤懑中遁入空门,装聋作哑。最终,将一腔国仇家恨化为孤僻避世的心性修为与傲岸不羁的笔墨境界。以上,是八大山人艺术“冷”的根本缘由。
除了“冷”,八大山人还有“奇”。石涛评价他:“心奇迹奇放浪观,笔歌墨舞真三昧。”吴昌硕也评价为:“神化奇变,不可仿佛。”此“奇”可显于心、迹两方面。身世背景与人生际遇导致愤懑难以宣泄,遂转为精神世界的率性洒脱、癫狂恍惚,是为“心奇”。其笔下物象形态寥寥可数,看似漫不经心,但无比精准,鱼翻眼、鸟瞪目,近峰远坡,老树参差,处处流露圆润盈满的精神意趣,于孤冷清寒中尽得超拔之生命感;无论墨之干湿浓淡,还是形之疏密虚实,抑或布局之离合纵横,奔放亦不失严整,是为“迹奇”。
然,生命大起大落而酝酿出的 “奇”,之于八大山人而言还有更深层的意蕴,那就是他内心深处,隐藏着对自由、平和的向往与追求。纵观八大山人的生平艺程,并非一味地避世孤僻。他由皇族而僧侣,后还俗,此人生轨迹,实呈与世界、与社会、与自己和解之趋势。而他的艺术风格亦然,经历了从早期方硬到后期圆融的嬗变,放逸中始终透现法度。
八大山人的冷,背后有暖;八大山人的奇,背后是正。
中国画 朱耷 双鹰图 清代
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178.4×87.9 cm
采药寻真五言联 书法 清代 朱耷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152.5× 31.2 ×2
“
热烈怪人”石涛
石涛是一位内心热烈的怪人。
石涛身世经历与八大山人既有类似也有不同。类似者,石涛也生于明宗室之家,父亲是第九世靖江王朱亨嘉,年幼即丧国、丧君、丧父、丧家,为避迫害而削发为僧,一生亦跌宕起伏。不同者,明亡时石涛年仅四岁,丧国丧君的切肤之痛远不如八大山人,故山河破碎、改朝换代并未使他萎靡消沉。恰恰相反,他不甘认命,对社会生活保持着积极的心态,石涛甚至还在康熙二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八年两次接驾,并主动赴北京结交达官显贵。可见他有一颗入世之心。加上长年在南京、扬州等经济发达的繁华之地生活,外境的喧嚣热闹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心态与创作。是故,无论内因还是外因,皆注定石涛的人生态度是“热”。
正是“热”,酝酿出了石涛艺术的“怪”。他一反当时画坛摹古仿古的保守之风,格外关注外部世界,毕生云游四方,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其画风变化多方,笔下山水风物,清新自然,真实生动,与主流画风相比呈现出“怪”相。当然,石涛的艺术能够别开生面,除了师法造化之外,求新、求变的市场化需求也是助缘。特定的经历、特定的环境结合非凡的天赋,石涛提出了“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让自我和个性在作品得到充分彰显,作品越发恣肆新异,谲怪陆离,印证着他“无法之法,是为至法”的观点。
135×54cm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画 江干访友图 清代 石涛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 45.1×30.8cm 清代 石涛 云山图
但,石涛的“热”与“怪”,底色却铺陈着痛苦与矛盾。他幼年悲痛缺憾,中年求进无果,晚年寂寥落寞。对他来说,快乐、得意、希望都是短暂的,积极进取却所获了了,抱负远大却终为空幻。由是观之,石涛其人、其艺的“热”与“怪”,乃不满现状而试图颠覆的某种投射。
20世纪初,原本属于文人艺术传统的写意,通过某些具有先见性的艺术家跳出了相对封闭的审美畛域。如在齐白石雅俗共赏的作品中,便可窥见通往人民大众的端倪。经五四时期新美术运动的推动,传统的写意在美术大众化的过程中被再次高扬,对生活的关注受到重视,人民群众成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艺术家尤其是延安地区的艺术家深受影响,将外国具有表现主义手法的美术与中国民间的写意性美术相结合,同时强调民族化、本土化,大大拓展了传统写意的表现方法、传播范围及社会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写意的大众化道路愈加宽广,以写意表现人民群众,表现社会主义河山新面貌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南京博物院藏 中国画 45×30.2cm 清凉台图 石涛 清代
中国画 山水图 石涛 清代
8.5× 56.5cm,21.2×63cm
四川博物院藏
改革开放后,写意的现代转型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回溯传统,另一方面广泛借鉴,成为不囿于笔墨情趣或逸气奔纵,能融合古今、涵纳中外的大观念、大技巧。新时代以来,越来越多原本属于西方美术范畴的艺术类型都出现了强烈的写意性:写意油画开辟了油画表现的新空间,为诞生于西方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油画增添了东方意韵;写意雕塑则得到国外同行与观众的广泛接受和高度认同,在文明对话中不断走出国门立于世界各地……
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创新和创造,今天的写意艺术已逐渐成为一个民族性、国际性兼备的中国式现代艺术体系。它不仅是一种艺术精神,一种文化精神,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人本精神,正在以独特魅力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式的审美话语和审美旨趣,彰显出超越地域、民族、文化、文明界限的普遍性价值。
“塔高水长”
长征精神篇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苦斗争中,长征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竖起了一座巍峨雄壮的不朽丰碑,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画 奠基礼——欢乐直罗大捷 刘文西
中国美术馆藏 1977年 184×321cm
油画 遵义会议会址 刘海粟
中国美术馆藏 1985年 81×110cm
油画 而今迈步从头越 沈尧伊
中国美术馆藏 1976年 180×314cm
长征题材美术创作,作为新中国美术创作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构成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篇章。进入新时代,美术家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更加自觉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以真挚的情感、精湛的技艺,传承和展现长征精神散发的永恒光辉。
本篇章从中国美术馆藏作品中精选60余件长征题材佳作,会同中国美术馆精心组织雕塑家们集体创作的《长征》组雕一起展出。
吴为山主创 中国美术馆集体参与
雕塑 旗帜
中国美术馆藏 2021年 105×300×26cm
吴为山主创,中国美术馆创作团队
长征组雕
2023年 雕塑
据了解,2021年,经中国美术馆研究决定为《长征》组雕创作项目立项,并遴选出全国优秀中青年雕塑家组建中国美术馆《长征》组雕创作团队,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担任《长征》组雕创作项目主创。自立项以来,为增加《长征》组雕创作的历史性与深刻性,创作团队多次走进福建、贵州、四川等地区采风,不但获得了较多历史文献资料,而且使雕塑家们得到了长征精神的洗礼。
中国美术馆《长征》组雕创作团队主要围绕长征基本路线进行创作。雕塑家们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塑造出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群众展现的英雄主义精神。其中,既有大气磅礴的场景描绘,也有细腻感人的人物刻画,还有抒发情感的意象造型,旨在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段,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展现长征精神的历史力量和美学魅力,激发广大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
延安精神篇章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圣地符号。延安塔高,是精神之塔、革命之塔、胜利之塔;延河水长,革命文艺源远流长。
延安永恒的精神感召力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出的伟大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就像一座巍然屹立的灯塔,指引中国人民前进之路。
中国画 延安颂 钱松喦
中国美术馆藏 1962年 182.5cm×125cm
版画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彦涵
中国美术馆藏 1944年 22.2×18.5cm
延安不仅缔造了新中国,还开辟了新文艺道路。延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还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总纲领。
本篇章既为检阅中国美术馆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所走过的60年历程和成就,也是以艺术经典重温峥嵘岁月,赓续和弘扬伟大延安精神,践行延安初心的重要举措。本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延安”以文献形式梳理和展示中国美术馆历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所举办的一系列延安主题活动;第二部分“铸精神”,展示延安时期美术创作成就;第三篇章“放光芒”,展现新中国美术家在建设、改革和民族复兴新时代创作的辉煌篇章。
延河溜冰 版画 刘岘
中国美术馆藏 1941年 9.6cm×11.1cm
油画 最美太湖水 商亚东
中国美术馆藏 2019年 230×500cm
“美美与共(第二期)”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美术馆以建馆60周年为契机,再次以“美美与共”为题,重新梳理国际艺术珍品,展现全新面貌以飨观众。
展览从国际艺术藏品中遴选70余件(套),包含多件以往较少展出的作品,涵盖油画、版画、雕塑、摄影等门类,分别以“现代之路”和“意蕴丝路”为题,从两个维度呈现中国美术馆国际美术作品收藏的概貌。“现代之路”篇章以法兰西艺术院,俄罗斯美协、艺术科学院代表性艺术家的系列作品以及路德维希夫妇捐赠重点作品为主体,展现20世纪以来国际艺术从现代走向当代的沿革脉络;“意蕴丝路”篇章则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艺术家的作品为内容,体现不同国家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及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以艺术作品诠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实践。这些面貌多元的作品以丰富的视觉语言展现出全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独特的艺术样貌,饱含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期待。通过这次展览,观众能够领略艺术中超越时空的魅力与光芒。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延续性,而交流与融汇则是人类文明不断吐故纳新获取新生的必由途径。“一带一路”是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之路和情感之路。今后,中国美术馆会继续沿着这条文化之路和情感之路,加强对国际艺术作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搭建起文化之桥、友谊之桥。通过经典作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心灵的沟通。
现代之路
此篇章的37件作品主要源于彼得•路德维希夫妇、法兰西艺术院、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的重要捐赠及一些艺术家本人的馈赠。
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是中国美术馆国际艺术作品收藏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收藏呈现出时代风貌。1996年,路德维希夫妇从其收藏中精选出包括巴勃罗·毕加索、安迪·沃霍尔、格哈德·里希特、大卫·霍克尼等欧洲和美洲现代艺术大师的89件(套)艺术作品捐赠中国美术馆。这些作品和“路德维希”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中德友谊的象征,构筑了两国人民心与心交流的桥梁。
成立于1816年的法兰西艺术院是法国最高艺术研究殿堂,其深厚的艺术积淀滋养了诸如安格尔、莫罗、德拉罗什、德拉克罗瓦等蜚声全球的艺术大师。2016年以来,“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雕塑作品展”及朱德群、皮埃尔·卡隆、布鲁诺·巴贝三位院士的个展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使中国观众进一步探得文脉延绵的法兰西艺术。值得一提的是,在吴为山馆长的积极推动下,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们将一批代表作共计162件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美术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批国际藏品的价值,这些藏品为观众勾勒出现代艺术的轮廓,带着历史的温度与厚度,让文化连接不同的文明,编绘出永恒的友谊图景。
综合材料 4号室内装饰 汤姆·韦塞尔曼(美国)
中国美术馆藏 1967年 167×138×29cm
综合材料 乔·蒂尔森(英国) 天空2
中国美术馆藏 1967年 124.5×68.5cm
亚拉里克的坟墓 安塞尔姆·基弗(德国)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1975年 221×300cm
油画 静物画:渔夫之死 马库斯·吕佩茨(德国)
中国美术馆藏 1977-1978年 190×245cm
意蕴丝路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穿越欧亚非大陆与海洋,搭建起亚洲与欧洲、非洲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语言、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延续性,而交流与融汇则使人类文明不断吐故纳新获取新的生命价值。
本篇章精选丝路主题的艺术作品38件,这些样态多元、题材丰富的作品,既体现了艺术家对自己国度灿烂文明的继承与发扬,也展现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饱含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既有对丝路文明的理解,也有对中国自然风光、人文生活的印象感受。艺术家以丰富的视觉艺术语言,诠释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编织出文明互鉴的多彩篇章。
油画 阿尔诺•多德里夫(法国) 火的女儿
中国美术馆藏 1960年 165×326cm
综合材料 居伊•德•卢日蒙(法国) 八条画带
中国美术馆藏 2016年 600×320cm
油画 北京的向日葵 祖拉布•采列捷利(俄罗斯)
2015年 100×70×5cm
2015年祖拉布•采列捷利捐赠 中国美术馆藏
上一篇:
走近当下顶流艺术家,感受中国艺术之高峰 | 2
下一篇:
"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在
友情连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新闻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
中国书法家协会网
环球网
凤凰网
联合早报网
新浪新闻
腾讯新闻网
搜狐新闻网
网易新闻网
书画院概况
|
组织机构
|
书法知识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证书查询
|
人员查询
|
入会须知
|
电子杂志
|
主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书画艺术院
主办:文学书画艺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