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有一个蒙古族民族服饰工作室,这里制作的蒙古族服饰既不失传统又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其创办人是吉林省非遗项目蒙古族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额鲁特·乌银。作为蒙古族人,乌银不仅会缝制蒙古袍,还会制作马头琴,也喜欢文学创作。
近日,记者来到了乌银的民族服饰工作室。她指着满满一衣架的服装说,这些都是顾客定做的,前不久还接到了一个海外订单,一对留学生要在德国举行一场蒙古族传统婚礼,请她设计制作礼服。
乌银的蒙古族服饰工作室是在2006年开张的,起初生意并不红火。直到2007年,有一对新人身着由乌银设计的蒙古族礼服亮相,全场惊艳,乌银工作室的名气才在当地传开,订单接踵而至。她的店不是很大,但屋里的蒙古族长袍、靴、帽,全是乌银带领工人一针一线精心缝制的,每件衣服上每个针脚的距离几乎都是一样的。“目前蒙古族服饰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样式,但我还是比较喜爱传统的蒙古族服饰。”乌银说。
这几年,蒙满文化成为吉林松原地域文化的一抹亮色,乌银的蒙古族服饰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市、县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凡有民族服装出现,大多是出自乌银的民族服饰工作室。不但如此,很多外地的蒙古人也都慕名来定制服装,不为别的,只因乌银的设计纯正。当地的很多蒙古族家庭,每逢过年或大的节庆,也都来乌银这里定制服装。
乌银认为自己身为蒙古族人,应该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事情。她发现有很多蒙古族人不会做自己的民族服装,于是她就去服装厂学习裁剪、制衣的手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逐渐掌握了制作蒙古族服饰的方法。在学做蒙古族服饰的过程中,乌银的手常常会被看似柔软的布划伤,有时会被针尖划破,但是她都没有放弃,而且在制衣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自己的创意和设计。
执着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乌银,还曾在10年前为了学习马头琴的制作技艺,不顾亲人的反对,只身前往内蒙古大草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家琴厂里,她是那里唯一的女木匠。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乌银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一双手因为常年握刨子、手锯等,长满了茧子。她说:“马头琴的琴弓最难做,是个细致活,一开始因为做得不好,师傅很不满意。”可不服输的乌银,哪怕磨破了手也要不断练习,直到做出来的琴弓让师傅连连点头,师傅戏称她为“中国马头琴琴弓女子第一人”。
乌银常说:“为自己的民族做事,就像为父亲做事。”2008年,她曾为松原奥运圣火传递仪式上2008把马头琴齐奏演出,亲手赶制1000把马头琴,并为演奏人员设计服装。2012年,在首届八省区蒙古族服装服饰展演上,郭尔罗斯民族服饰服装表演队和乌银民族服饰工作室组成的吉林代表队,一举拿下金奖和组织奖。
乌银在蒙语中是蓝宝石的意思,而她说自己只是一块青石头,需要不断地打磨。现在的她,偶尔写诗,但更多时间,手执针线剪刀,亲自缝制质地精良的蒙古族服饰。当谈及做服饰是否感觉累时,乌银说:“有时也会,但我把蒙古族服饰当做是艺术品来做。蒙古族服饰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集中展示,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蒙古族服饰的风采,让人们真正地了解蒙古族服饰。”(记者 李鸿劼 通讯员 王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