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书画院简介
文学书画艺术院属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分支机构,文遗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号召,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展调查研究、项目策划设计、文献整理、信息收集、咨询服务、宣传教育、专业培训、展览展示、学术研讨及公益性活动等。更多>>
  • http://www.shysy.org
  • E-mail:zgwhycbhyjy@126.com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中街31号自由季大厦1座802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学天地 >

李长春新著:记录中原崛起的足迹与经验

【信息时间:2016-03-22 14:29 阅读次数:
李长春新著:记录中原崛起的足迹与经验
2016年03月21日14: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李长春新著:记录中原崛起的足迹与经验

  “这道理,那道理,加快发展才是硬道理。机遇孕育在克服困难之中,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大量实践证明,哪里改革开放搞得好,哪里就有新局面,哪里因循守旧,哪里就面貌依旧。”
  “一个地区改变面貌,最根本的要靠这个地区的人民群众自己发动起来、觉醒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外界的帮助下,砸碎套在自己脖子上的贫困枷锁。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首先是人的思想观念落后。思想观念是‘总开关’,不在观念上加以启蒙,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是谈不上的。”
  “内陆城市也要搞开放,不搞开放没有出路;内陆城市搞开放,条件是差一些,但通过主观努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能够缩小同沿海地区的差距,同样可以是大有作为的。当然,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就需要我们比沿海地区的思想更解放一些,紧迫感更强一些,干劲更大一些,工作效率更高一些,一切都得加上‘更’字才行。”
  ——摘自李长春同志新著《中原大地奋进曲》
  经过近三年的编辑打磨,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同志的新著《中原大地奋进曲——20世纪90年代振兴河南的探索与实践》由人民出版社和河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这是李长春同志卸任以来,继2013年的《文化强国之路》、2014年的《辽沈大地改革潮》之后推出的第三部著作。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介绍,李长春同志曾先后在辽宁、河南、广东以及中央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工作经历十分丰富。尤其他工作过的辽宁、河南、广东都是中国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地方:辽宁是重要老工业基地、河南是内陆农业大省、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其上部著作《辽沈大地改革潮》聚焦20世纪80年代振兴工业大省辽宁的探索与实践,新著《中原大地奋进曲》则聚焦20世纪90年代农业大省河南的改革和发展。
  1990年到1998年,李长春同志在河南省历任代省长、省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省委书记等职。《中原大地奋进曲》收录了他在这一时期的讲话、谈话、文章、批示、书信、报告等文稿217篇,照片159幅,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河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河南是我心灵的故乡”,李长春同志曾多次说过这样的话。在本书结语篇收录的1992年他在香港会见香港工商界代表的即兴讲话中,有这样的语句:“在一定意义上说,五千年前,中华就是河南。”“在河南人身上还有封闭保守意识较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风险意识、创新意识、信誉意识淡薄的缺点,使人们对河南人的印象打一定折扣。但是要看到,这些缺点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弱点。”那次发言末尾,他不乏幽默地说:“我在这里友好地呼吁,对待河南人的态度就是对待我们祖先的问题,因为我不是河南人,所以讲这个话更客观一些。”
  “一个人对他流过汗的地方肯定有很深的感情”,黄书元说,“长春同志来河南工作时并不是河南发展最好的时候,20世纪90年代,他和河南省委一班人及广大干部群众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到他离开河南时,河南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河南是中华民族的祖根地,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河南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反映中国的面貌变迁是最有说服力的。”
  日前,黄书元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介绍了《中原大地奋进曲》一书的出版始末。(记者王京雪)
研究改革开放史不可多得的鲜活文本
  新华每日电讯:本书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黄书元:对这本书,我自己最大的感受是“厚重”,它最大的亮点是全景式地记录了李长春同志和河南省委一班人在20世纪90年代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奋力拼搏进取、实现中原崛起的历史进程。书中内含的信息量极为丰富,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方面面,反映了长春同志宏大的战略思维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很多论述都精彩独到、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饱含着长春同志对中原大地的深情厚爱,对河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邃思考和积极探索,是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尤其是河南与内陆省份改革开放历史不可多得的经典文本,对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步伐也具有借鉴意义。
  新华每日电讯:书中聚焦20世纪90年代中原人民“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历程,这一时期有哪些值得人们特别注意之处?
  黄书元: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人民团结奋进的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缩影。本书反映了李长春同志和省委一班人,团结带领河南9000多万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河南省情,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河南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砸碎套在脖子上的贫困枷锁,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河南的奋进史,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历史。
  从历史纵向看,20世纪90年代是河南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书中聚焦的这一时期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这是从“左”的思想影响和小农经济旧的意识束缚,向树立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思想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
  其次,这是从落后的农业省份,向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变的关键时期。河南的发展,是在始终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前提下,走出了一条“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强农兴工,协调发展”的农业省份实现工业化的新路子。针对河南缺乏带动辐射作用强的大型城市的状况,一手抓沿黄城市群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一手抓县域经济,培育经济强县,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第三,这是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向不断对国内国外双向开放转变的关键时期。河南地处内陆,既没有沿海省份的区位优势,也没有边疆省份的沿边条件,只能走发挥“中”与“通”优势的开放路子,通过实施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二十项振兴工程,大力建设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形成了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的开放格局。
  第四,这是由贫穷落后状态,向解决温饱、迈向小康转变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扎实开展“富民工程”,逐步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河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全国第三梯队上升到第二梯队。
  第五,这是从过去一些地方、少数干部中形成的不团结和内耗状态,向形成“团结奋进、振兴中原”良好氛围转变的关键时期。始终强调一要团结二要工作,倡导讲团结讲大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历届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推动河南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河南的落后面貌,而且为后来的崛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河南,可以说,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所以才特别要奋进、特别要奋斗。书名中的“奋进曲”,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这一时期的工作不是舒缓的协奏曲,而是激越高亢、催人奋进,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干劲十足,把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打破桎梏思想的条条框框,勇于改革创新,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的“奋进曲”。要研究河南这一阶段的发展,研究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亲自审定所有文章,修正不准确的数字差错
  新华每日电讯:长春同志对本书的编辑有何要求?他亲自参与了哪些编辑工作?
  黄书元:长春同志给文稿编辑组提了三条基本要求:第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当年的文稿要原汁原味地呈现,除订正讹误、重拟标题外,不得进行裁剪或改变原意。第二,内容全面、突出重点。第三,取舍有度,可读管用。
  他对本书十分重视,很多工作都是亲力亲为,还专程去河南向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老朋友征求书稿修改意见,亲自带文稿组和出版社相关人员去郑州、洛阳、三门峡等他工作过的地方实地考察,以增加他们对河南改革发展历程的感性认识。
  这本书从编辑启动到今天正式出版,前后调整完善了8次,真正是数易其稿。所有拟选文章,长春同志本人都亲自审定,每版样书,大到标题修改、提要总结,小到人名地名订正、数字订正、添加注释,他都亲自动手直接修改或批示文稿组完善。比如书中《开放的河南欢迎您》一文中提到,河南“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样书上,可能是录入错误,印成了“16.1万”。这一疏漏在编辑时未被发现,是长春同志审阅时发现,直接修改在样书上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新华每日电讯:书中照片十分丰富,这些照片是如何选出的?书前彩插除了长春同志的工作照,还有以“奋进的河南”为主题的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又是如何选出的?
  黄书元:书中选用的159张照片,实际是从3000多张备选照片中经过多次筛选精选出来的。这些照片有的是长春同志本人留存的,有的是各方面提供的。特别是一些长春同志下基层的照片,是从基层单位甚至是村一级找来的。比如,长春同志到岭后村考察旱情的照片,就是村民保存并提供的。照片选用的基本原则是文图相配。很多照片都非常生动,与文章完全契合、互为补充,比如:第56页“李长春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得体会手稿”的照片,可以看到当时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长春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亲笔撰写了近30页的体会文章。
  “奋进中的河南”这组照片,既有新中国成立初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国一拖集团,又有人工天河红旗渠,还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原大地兴建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郑洛高速公路、新郑国际机场和新世纪以来取得新成就的郑东新区、郑州陆港空港等。选取这些重大历史成就的照片,是为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奋斗历程,展示河南人民承前启后、持续奋进,不断创造辉煌业绩的里程碑。
“他只收下了一瓶‘幸福井’的井水”
  新华每日电讯:阅读中,哪些内容给您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
  黄书元:书中有一个“幸福井”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1991年12月,李长春同志在贫困山区新安县北冶乡岭后村一口几近干涸的井底看到一个老太太用秤给排队的村民每人分1斤2两的浑浊泥水作为生活用水,那个场景当时就让他落泪,当场决定拨付19万元打一口井,又当场安排省水利厅调集水文地质专家勘察水源,给中原油田打电话求助钻机,强调:“你们要日夜兼程,合理安排,春节前一定要让群众吃上清水煮饺子。”1992年农历腊月十四,机井落底见水,岭后村多年来的吃水难问题得到解决。不久后,李长春同志再次来到这里,吃到了村民们端来的清水饺子,挥笔题词:“幸福井”。一个省长,心里始终牵挂着一个偏远山村村民的吃水问题,这样的故事怎么不让人感动!
  去年,本书书稿征求意见期间,长春同志带领文稿组专程到岭后村看望那里的村民。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眼含热泪围着他问长问短,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他只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共产党,是党派我来工作,为大家服务的。”临别时,村民们自发地送他土特产,他只收下了一瓶“幸福井”的井水。当时我们出版社编辑也在场,那个场景真的非常感人。
  新华每日电讯:从《文化强国之路》开始,长春同志的著作中总是不乏“金句”,这次又有哪些值得人们注意的“金句”?
  黄书元:很多!和前两本著作一样,书中的“金句”随处可见,比如:“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不启动‘总开关’一切都谈不上。”“就是脱裤子当袄,也要把郑州大学办好。”“脱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要,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发展,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我们还是要按共产党的规矩来交往,决不允许搞腐朽庸俗的那一套。今天不好意思拒绝,就是为明天挖掘‘坟墓’。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守住三条高压线,就是在政治上不能走错路,在经济上不能揣错兜,在生活上不能上错床”……这样的“金句”实在太多了,希望广大读者朋友用心去发现。
  新华每日电讯:本书的目标读者是谁?不同读者能从书中收获什么?
  黄书元:我们将本书定位为一部记录河南改革开放历史和饱含从政经验、高超领导艺术的重要文献和工作指南。主要目标读者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希望学习、研究河南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青年和学者。
  这本书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不同读者总能发现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适合自己,从中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艺术。我经常说,读书并不是很功利地读了一本书后马上要变得如何如何,而是它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这本书,如果用心学习、揣摩,它里面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一定会对读者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也许在日后的工作中就会因此受益。
  比如:对于农村支部书记,书中的《怎样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就非常实用;对于如何当好市长和书记,书中也有拿来就管用的精辟论述。“我当市长时有个体会,就是维护书记的领导,重要工作请书记出面动员,政府开会讲党委、讲书记的意图,这样做不仅不会削弱市长负责制,而是使行政效力更强化了,有党组织作后盾嘛。”“当书记更要度量大一点,站得更高一点,更得有点政治家的风度”;还有刚才提到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守住的三条高压线,“在政治上不能走错路,在经济上不能揣错兜,在生活上不能上错床”等论述,如果我们党的每个干部都做到了这三条,还会有人被纪委带走吗?
       记录历史,传承经验
  新华每日电讯:通过这部著作了解20世纪90年代振兴河南的探索与实践对我们当前的工作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黄书元:《中原大地奋进曲》既是20世纪90年代河南团结奋进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典型缩影,充分展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在中原大地的生动实践,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比如:书中闪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开拓勇气,对于今天全面深化改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书里提到的“五破五立”:“一是破除抽象的姓资姓社的思维定式,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全部工作标准的观念;二是破除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三是破除一切靠本本的旧习惯,树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新观念;四是破除传统封闭的内陆意识,树立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观念;五是破除消极畏难、无所作为、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干大事业、求大突破、上大台阶的新观念。”谁能说,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不需要继续?再比如:本书饱含的情系人民、服务百姓的为民情怀,今天依然是我们共产党人所必备的优秀品质。

  可以这么说:首先,书中对中原大地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记录就十分有价值。其次,书中凝聚着不受地域与时空限制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不但对长春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对于全国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用以更好地指导现实及未来工作。
  新华每日电讯:除此之外,您对本书的读者还有何建议?
  黄书元:补充一点:大家可以仔细阅读一下本书的附录部分。如果说正文是李长春同志和河南省委一班人“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正剧”,附录则可看作是其中的精彩“花絮”。比如:正文提到“认真搞好打击车匪路霸”,在普通读者看来,这可能就是一种常规工作部署。而附录中《公共汽车上的普通乘客》讲述了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身着便装,手提旅行包,以普通乘客身份亲自乘车私访车匪路霸的真实故事。
(责编:王鹤瑾、陈苑)

书画院概况 | 组织机构 | 书法知识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证书查询 | 人员查询 | 入会须知 | 电子杂志 |
主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书画艺术院
主办:文学书画艺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