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文学天地
诗歌
现代诗
古体诗
小说
长篇
短篇
散文
戏剧
组织机构
政策法规
人物风采
书画名家
书画知识
证书查询
公告栏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素朴——中国美术
[2024-01-26]
墨韵文脉——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绘画精品展 展
[2024-01-25]
亦真亦幻——王仁华中国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4-01-25]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油画世界—.
[2024-01-25]
•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
[2024-01-25]
书画院简介
more>>
文学书画艺术院属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分支机构,文遗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号召,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展调查研究、项目策划设计、文献整理、信息收集、咨询服务、宣传教育、专业培训、展览展示、学术研讨及公益性活动等。
更多>>
http://www.shysy.org
E-mail:zgwhycbhyjy@126.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中街31号自由季大厦1座802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动起来的梵高展:艺术乐活了还是浅薄了(图)
【信息时间:2016-02-02 09:12 阅读次数:
】
动起来的梵高展:艺术乐活了还是浅薄了(图)
2
016年02月01日08:18 来源:
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动起来的梵高展:艺术乐活了还是浅薄了
展览现场展示的梵高著名的油画作品《星空》。
星空转瞬旋动成漩涡,麦穗起伏如波浪涌动,更不用说,一幅幅梵高自画像上,那一眨一眨的真诚之眼……自2015年12月中下旬登陆广州大剧院,将持续到2016年2月21日的“缤智·梵高时代”印象派幻影艺术大展,一个多月来,吸引了众多观众,据说周末日均参观量达到千人以上。事实上,利用高度发达的数码技术来办一个大展,近年来日渐风靡。去年4月~8月,“‘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也在上海刮起了旋风,不过,弹赞之声各有。而广州的这个梵高展,目前叫好之声颇多。当然,专业人士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和新的期待。就让我们走近这个展览,去一探声光电激发下的艺术是“乐活”了,还是浅薄了?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江粤军
与画作互动 艺术变得可亲可近
上海的“不朽的梵高”展出之后,有不少专业人士对35块大屏幕和40台投影仪打出的影像表示质疑,奉劝人们“不要花钱去看梵高的PPT”。因此,记者是带着质疑的目光走进大剧院的“梵高时代”展厅的。不过,观展之后,记者的感受却大为改观。三十多幅大屏“活画”,一千多幅数码高清图,通过分区的方式,将梵高前期的创作、巴黎时期的创作,以及在阿尔地区的创作和代表性作品,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同时展出的,还有三十多件梵高书信原件、书案、烟斗等实物。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前来观展的群众,有不少小观众表示,能看到很多会动的画作,很有意思。
而本次梵高展策展人陈熙景告诉记者,“梵高时代”去年1月份在韩国首尔首展,参观人数达到26万人次。其与上海的“梵高感映艺大展”不同之处在于,上海所用的是投影方式,像幻灯片一样,虽然集中的数码画作也很多,但没有会动的细节画面。而“梵高时代”在制作上非常精心,三十多件“活画”,每一件都需多人通力合作,要半年到一年时间才能手绘完成。从技术高度和效果看,“梵高时代”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
陈熙景表示,像梵高之类的西方大师,他们的作品真迹要到中国来,保险费用高,通关手续繁琐,很多展览单位都望而却步。而且,小朋友和普通观众也未必就能看懂真迹。这样一个互动性很强,寓教于乐的展览,则会让没有艺术底蕴的人觉得艺术原来没那么远,没那么神秘,挺可亲可近的。
“即便是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很多观众都表示,以前不知道梵高,也没听说过印象派,可见艺术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而对这种呈现方式,观众会觉得比较新鲜,很容易接受,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很喜欢。我们每天还安排了四场讲解,对梵高的重要作品和事件进行介绍。如果静心看两三个小时,可以获得很多审美上和知识上的享受。在我看来,以这样的展览来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感觉,尤其有意义。孩子们的艺术细胞有没有经过开发,审美感觉有没有经过培养,结果还是很不同的。所以,广州展览结束以后,‘梵高时代’还会到全省二三线城市展出,让更多的人获得艺术熏陶。”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罗奇也表示,这个展览很好地普及了梵高的生平及同时代印象派的历史,拉近了艺术和普通老百姓的距离。“对普罗大众而言,艺术家及其创作还是比较扑朔迷离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梵高,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对专业人士而言,虽然大家对梵高的了解比较深,但这种技术呈现方式,也仍然有‘看点’,如画面注入了动感,一些笔触被拆解,对当代艺术的创作,可以起到一些启发作用。也许,画家在表达方式上,可以考虑注入一些多媒体手段。”他说。
空间受限观感打折 呈现还可更有深度
“梵高时代”的内容确实很丰富,但也有观众表示,由于空间比较小,多媒体呈现感觉太集中了些,眼前大银幕上的星空正在旋转,旁边大银幕上的麦田也在翻滚,容易让人感到晕眩。如果能够有一个相对适中的距离,或者一个房间里只有一个大屏幕展现“活画”,效果会更好。
对此,陈熙景告诉记者:“这个地方确实比较小,希望在其他城市展出时,可以有更开阔的空间,将技术优势发挥得更淋漓尽致。”
不过,注重互动性和娱乐性的多媒体呈现的方式,会不会让展览显得比较肤浅呢?罗奇认为,由于中国整体的审美素质还比较低,任何形式的艺术普及,都值得鼓励的。特别是通过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还是很有意义的。“当下我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除非专业人士,普通老百姓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去深入了解一个人。而这种生动有趣的形象,可以让大家迅速、直观地获得认知。”他说。另外,这种技术在博物馆的陈设、陈列,或对某位艺术家进行整理、收藏、解释中,也值得推广运用。
当然,从专业性角度,罗奇也谈到,具备了这样的技术支撑,对梵高的研究、呈现,可以做得更深入一些。梵高的生活经历很特别,他的精神有一点问题,但又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在艺术上很有爆发力和创见,与弟弟提奥之间的感情,也非常深厚。所以,多媒体“大片”的呈现,着重点可能不应该在于那些画作上的植物会动,更主要还是通过动态呈现,去展示梵高的生活及他在艺术上的思考,尽量还原他创作时的状态。罗奇举例,“譬如他在阿尔地区,于大太阳底下画画,是先从哪里画起,画到哪里结束,当时的光线是怎样的,画面是如何完成的,如果能够深入呈现,大家就会感同身受。另外,整个展览如果能建立起一条线索,反映梵高画作风格的演变,观众就会更明白,为什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会创作出那样的作品。挖掘其原因,才能真正理解他作品的价值。因为梵高是一个很真诚很善良的人,他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原因就在于他太善良太单纯,也因此才能在作品中呈现出他炽热的灵魂。”
创意精神值得借鉴
旅美艺术家徐健国则表示,虽然多媒体艺术展中,光影生成的是虚幻形象,对艺术作品的完整呈现确实有所损害,但任何新的表达方式,最终看的是其文化目标,终极追求。“你自己是什么,你要说什么,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一系列动机首先要考虑清楚。如果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和自我要求不高,出来的产品就会比较肤浅。如果始终以艺术为终极目标,这过程中走点弯路,是允许的。”他说。
对于梵高展,徐健国最赞赏的是韩国人的文化使命感,以及由此催生的创意精神。“技术不太难,难的是创意,更难的是使命感和人文精神,他们能够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是非常可贵的。今天整个中国社会都比较躁动,很多艺术家、知识分子,不能安贫乐道,将自己的心志凝聚在发现真理、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精神财富上,而是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名利,这样情况下所产生的作品,常常是误人子弟的。如果中国的艺术界能够放下过多的物质追求,学习古人的专业精神,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品格,那我们在艺术创意方面,才能开辟更多的新路子。”
陈熙景也表示,十年前,日本的动漫和日剧风靡亚洲乃至世界,现在“韩流”也刮到了日本,像“梵高时代”今年就会走进日本。
可以说,在文化产业上,韩国的思维模式和创意能力,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枯燥的“中西方美术史”
多媒体演绎 一眼就看懂
上海一个梵高展,广州一个梵高展,而据陈熙景透露,目前在韩国首尔,正在进行的是一个莫奈展,为何多媒体演绎首选“印象派”?是不是其作品的光影效果和数码技术最对路?
陈熙景表示,印象派大师的作品色彩绚烂,确实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不过,这个技术的应用,在各种类型的艺术上,都是通行无碍的。目前,他们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的下一个展览是“一眼看懂中西方美术史”,最快在今年的暑假就可以跟观众见面。“让一个普通观众去读一本中西方美术史,会感到很困难、很枯燥,而通过互动性、参与性很强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我想大家会很容易就看出中西方美术的发展源流和差异性。而且,其中可挖掘的故事非常多。就说岭南画派吧,作为中西方交流的先行者,他们的作品都可以进行很生动地呈现。像关山月的梅花,四季各有变化,我想做出来的效果,一定不会输给莫奈的作品。”
徐健国作为“一眼看懂中西方美术史”展览的学术顾问,也特别谈到,在欧美地区,由于博物馆、美术馆很多,藏品来自世界各地,学校教育和博物馆之间的联动很密切,普通民众和孩子们直接面对世界各地艺术真品的几率非常高,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再利用多媒体方式来做展览。而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至今还没有比较成系统的中西方美术史普及,因此,通过多媒体方式来做一个中西方美术史比较展,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我有34年在中国的人生经历,小时候学习的是非常传统的中国书画,后来慢慢发展出抽象水墨,再后来碰到一些瓶颈,感觉不到国外看看,就无法将中国水墨提升到现代层面,于是选择到美国深造。自此,我在美国生活了32年,深切理解了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不同。西方艺术的思辨性,和中国文化的顿悟、敏思,各为其道,又可互相补充。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减少由文化产生的矛盾。而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呈现,相信更有普及性意义。”
上一篇:
中国美术馆三大跨年展迎接猴年新春(图)
下一篇:
齐白石买自己的假画
友情连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新闻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
中国书法家协会网
环球网
凤凰网
联合早报网
新浪新闻
腾讯新闻网
搜狐新闻网
网易新闻网
书画院概况
|
组织机构
|
书法知识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证书查询
|
人员查询
|
入会须知
|
电子杂志
|
主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书画艺术院
主办:文学书画艺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