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和他的木刻《清明上河图》。
前后耗时三年多完成了这幅传世名画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夏振彬
《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家喻户晓的国宝级名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馆受世人“膜拜”。然而上周五,一幅11米长的木刻版《清明上河图》现身佛山,惊呆了街坊。
记者了解到,它的作者是一位7旬老伯,前后历时三年多完成了这幅传世名画的手工木刻版,并对传统的木刻工艺进行创新,让街坊啧啧称奇。
惊艳 7旬阿伯木刻《清明上河图》
“确实很厉害!这太难画了,更何况刻出来!”在佛山兆祥路附近,一幅特别的画作迎来首次亮相,并且吸引一众街坊瞬间“路转粉”。
这幅木刻画作正是《清明上河图》,长度达11米,宽45厘米,由数块木板拼接而成。记者看到,画作的材料是浅黄色木板,画笔使用墨黑色,跟水墨画“傻傻分不清”。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木板表面凹凸不平,刀刻有深有浅,细节精细。
“一开始以为是画在木板上,但仔细看甚至有点3D效果。”街坊陈伯表示,竟然是一刀刀刻出来的,感觉不可思议。
据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那为什么要做一个木刻版呢?
画作的主人梁海源表示,《清明上河图》目前收藏在故宫博物馆,市面上还没有人用木刻刻出来,希望能将这种艺术流传下去,也让更多人看到。他表示,这是这幅作品第一次“面世”。
历程 筹备2年多 木刻10个月
这幅庞大、复杂的巨作,怎么木刻出来呢?难度又在哪里?梁伯坦言,这幅作品光真正刀刻就花了整整十个月,而前期的准备工作也进行了两年多。
据介绍,《清明上河图》原作长约6米,画笔精细,而木刻“笔触”很大,按照原图大小很难呈现。“所以最关键的是对原图的比例进行扩展,确定大小。”梁伯表示,他先去书店购买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然后通过电脑扫描再放大到一定的比例,整个过程比较艰难。
最后,梁伯将比例确定为接近原版的2倍,随后选用进口木材,自制各式各样的手工刀,一切准备就绪。“手工木雕画需要先画画,再用刀刻,最后上色。”梁伯表示,《清明上河图》描绘了近1000个人物,牛、骡等牲畜70多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9艘。
值得一提的是,梁伯的作品和传统工艺并不相同。“传统的木刻是先将木板刷成黑色,黑底白笔。”而梁伯则自创独特风格,专门“唱反调”,使用白底黑笔,保留木头的“本色”,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木刻作品。
其人 已有70高龄 曾当木工
梁伯出生于1945年,今年已经70岁高龄。他自称“手工木雕画民间艺人”,从事木刻有20年。
“我本身有这种爱好,但以前年轻时要赚钱养家,后来子女大了才又把爱好捡起来。”据介绍,梁伯小时候喜爱画画,但从16岁开始做水泥工、木工等,走街串巷。直到50岁时,梁伯没有了养家糊口的压力,于是像“老男孩”一样,想起了曾经没有实现的理想。
“他从来没有学过画画,从50岁开始,他也是自学。”梁伯家人表示,他为了白天四处学习,所以专门找了一个上夜班的工作,一干就是六年。
对于手工木刻这门工艺,梁伯情有独钟。“古人是很喜欢的,现在却已经没人做了。”他自嘲有点“傻”,一个月能刻七八幅画,仅够维持生计。
“木刻古人喜爱,潮流变不回头。”梁伯表示,尽管趋势如此,但还是希望收授徒弟,把这门工艺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