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望雕塑作品《渡渡鸟》
人民网北京4月20日电 由北京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主办的“若声——刘若望、胡声平作品展”18日在京开幕,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展览共展出刘若望雕塑作品130余件、胡声平综合材料作品40余件。
本次展览以“若声”为主题,“若”意“如此”,“声”意“音”,“若声”意为“若隐若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此为展览所要传达的艺术氛围,亦嵌入本次展览的两位艺术家刘若望与胡声平的名字。
刘若望1977年生于陕西佳县,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助教研究生课程班。此次展览汇集了他历年来创作的《东方红》《人民》《天兵》《车马仪仗队》《高山流水》《原罪》《渡渡鸟》等多个系列的雕塑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田青认为,刘若望的很多作品都有以阵列方式排布,有着“同样的规模,同样的大气磅礴,同样的震撼力”。
刘若望的创作有着惊人的力量感和表现力,他的作品自始至终都充盈着陕北特有的朴素、宽广、殷实的情怀。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主任、评论家殷双喜认为,刘若望提供了一个具有公共性的雕塑与环境的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每个人把他们的存在与历史相联系,获得他们在历史及社会中的位置感。“刘若望的作品没有左顾右盼的机敏,没有投机取巧的算计,它们是一种自然本色的流露。这些作品和作者生长的地域、生活经历、内心感受、性格志趣浑然一体,相随相生。”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表示。
胡声平作品
本次展览的另一位艺术家胡声平1950年生于江苏镇江,1985年至1987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及南京艺术学院。胡声平利用纯手工造纸,使其作品风骨魁奇,他的作品是中国传统纸上艺术的特殊延续,他用自己造的纸使其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材料的有机结构标志着生命最小形式的发现,它很像树皮和动物的皮,同时也像一幅从太空俯瞰到的地球全景图。
胡声平以纸为主体的作品创作,来源于他希望让“材料自身在言说,顺其自然始得成为可能”,并且使艺术家“从所谓的‘主体’中退了出来,不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如果观者从材料的视角来定义的话,综合材料除了平面的、架上的画种属性与绘画相近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必须相同的框限;综合材料只是材料特性——材料自身本然就具备的肌理、质感、品味等诸方面特质在视觉形态上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它往往不需要绘画语言、审美取向的干涉而独具自在。“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不是艺术家画出来的,而是材料本身所具备(物自性)并被呈现出来的。”胡声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