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济为,51岁,藏书家,11年前来重庆定居的温州儒商。妻子郑晓微44岁,重庆女性文化促进会理事、重庆瓯溆草堂当代艺术机构创办人。
骨子里的文人气息,让他们索性在家中宴客,已延续五六年。
渝北区复地上城小区160平方米的房子,杨济为的住所成了他的会友地、宴会厅、诗歌会所、藏书阁。杨济为给它取了个风雅的名字:瓯溆草堂。
有人把杨济为与北京那位摆10年流水席的重庆崽儿黄珂相提并论———大伙在杨家喝酒清谈论诗文,尽兴之后各自散去,颇有魏晋之风,重庆孟尝君的名号就从这里叫响。
重庆晚报记者 严艺菲 刘润 摄影报道
餐具上百套
家中流水席
约访杨济为并不难,向重庆文青圈资深人物打听他的电话号码,不出5个,一定能问到。每隔几天,在他家一定能蹭上一顿宾朋纷至的大餐,好奇者、向往者、崇拜者……兼而有之,只需你带上一篇诗文即可。
3月13日下午5时,瓯溆草堂。半掩的门户,切菜的声音,飘散的饭菜香。客厅墙上“瓯溆草堂”字幅让家里聚集的文气呼之欲出。
一场重庆著名诗人雅读会将在杨家举行,众多诗人与青年艺术家齐聚于此,客厅用画架挂着一张诗人雅读会的海报。
其实,杨家的聚会讲究的就是随性。“吃出性情,吃得像在自家厨房,吃得人互不相识却一见如故,吃罢拍拍屁股走人,也可彻夜清谈不理会主人,只有这里了。”一位食客告诉重庆晚报记者。
对杨济为的采访是在厨房进行的,因为他得身兼大厨。因为人数多而不确定,他们买了100套餐具与酒杯。“自助餐比较多,主要是人多了餐桌坐不下,大家拿着餐盘站着坐着,聊着喝着吃着,讲究的就是个随性。”杨济为说。
这次估计会来40人,他们准备了大份量的8个冷菜、6个热菜,两种主食和一个甜品。冷菜包括卤豆腐、卤鸡腿、五花肉炒鳗鱼干、豆芽拌海带等。热菜包括咖喱牛肉、排骨萝卜汤、酸菜鱼、炒年糕等。
每道菜都简单又不简单。年糕是温州送来的,比重庆年糕口感更细更绵扎,炒年糕之前先要炒香菇,再用遇过香菇的油炒煸半肥瘦的土猪肉,当香菇、猪肉、猪油缠绵出肉香时再放入年糕,加酱油、糖、盐一起炒制,起锅前放入已经烫好的芥菜,最后香菇、猪肉、年糕都染上一层光泽与香气,这才成了一道炒年糕。
咖喱牛肉是两口子的拿手菜,也是每次家宴的固定菜,秘诀在于用日本金牌咖喱、马来西亚咖喱粉和椰汁、奶酪一起做料。
带来一首诗
免费吃顿饭
一个下午,杨济为电话不停响起,有人汇报自己走到哪里了,有人说要过来做酸菜鱼,还有人说拿了香肠来,问杨家有没有蒜苗。
下午5时开始,不停有人到访。不论认识与否,他们很快在客厅熟络起来,喝茶谈笑、看书听碟。一位法国归来的诗人选了一张皮耶佐拉的自由探戈手风琴曲CD放起来,家里顿时就像浸泡在葡萄酒里一样浪漫。
第一个到达的是从成都请假过来的诗人胡马。杨济为小跑出厨房,两人来了一个拥抱。“重庆九大诗人雅读会,再远也要来。一到这里,闻到扑面而来的书气我就舒服了。”胡马笑着取下背包。
30岁女画家罗甜甜脱下外套,一头扎进厨房帮忙切菜、热豆浆……“我来了很多次了,爱上了这里。”罗甜甜说,来这里不单为美食,重头在于饭后的沙龙聚会,每一次都是能让心灵满足的思想碰撞。
放CD的诗人陈琰枫为这次诗会专门创作了两首新诗,本土诗人李海洲是他的老师。“我第一次来是去年5月,画家车前子在这里办画展。我们几个在杨兄家喝浙江黄酒,一直聊到凌晨三四点劲头仍盛,我又把一个吉他手请来,大家弹琴畅叙,清晨才散。从此以后,我就喜欢上这里了。”李海洲边喝茶边说。
杨济为来重庆已经11年,以家宴友是从五六年前开始。他在重庆做生意,几乎不用亲手打理,空闲时间就多了起来。让朋友们有一个交流艺术的场地,一个友情流动的地方。“来我这里吃饭肯定不谈钱,我的收入可以支撑,但也需要你带来一些东西,比如音乐、绘画、诗歌等,又或者你有一颗热爱文艺的心。”
音乐配诗歌
雅读到深夜
晚上6时30分开饭。杨济为一声行酒令,30多个人齐举杯。音乐嘉宾孙平吃得快,三五下喂饱自己便抱起吉他唱歌给小酌的人听,孙平是愚人船乐队主唱,也是重庆一家杂志主笔。
晚上8时,雅读会正式开始。
“用幻觉这个词,对理性的人来说,是一种伤害……”
“来吧,今天就是未来,燕子就是春风,我在绿窗下为你写诗,像个古人,像藤萝挂上云木,像颗星星别在你的发间……”
在人们围出的小舞台中央,诗人们一个个上场,听众都很安静,可以体会到一种无声的共鸣。诗朗诵与美妙的音乐穿插着进行,来听诗的青年艺术家们带来了吉他、古琴、手风琴,诗与歌起承转合。
家中无处不在的书与层层叠叠的唱片,规整静谧地生长在屋子各处,连窗台上都躺着书,杂志、文库本、收藏册,中文书、外文集,小说杂文诗歌回忆录名著……“杨哥就是活在书里,活在想象里。”一位客人说。
郑晓微说,家中藏书万册左右,唱片数量比书更多一些,皆是数十年的收集。
诗会持续到深夜才结束,每个人都依依不舍。杨济为送完最后一个客人,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这实在是一种值得累一些的快乐。
饭好吃不拘束能识友
记:大概多久会有一次聚会?最多的一次多少人?
杨:有时候一周一次,有时候一个月两三次。5年来大概有五六千人来过,最多的一次是2014年5月车前子在家里开画展,大概来了200人,能接待的人数已经达到极限了。
记:到你这儿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
杨:各行各业都有,但多数是艺术家与文艺爱好者,比如画家、音乐家、诗人、作家、摄影师、导演等等,也有只是爱好文艺想来交流的朋友。
记:为什么经常举办这种家宴呢?
杨:我和妻子都觉得,做这件事的疲倦和快乐相比,快乐更多一些,我和她都是热爱文艺、喜欢交朋友的人,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情,这是不可能的。
记:你认为,是什么东西吸引了这么多人到你家吃饭?
杨:简单说,应该是饭好吃、不拘束、能识友。
后记
印象里,杨济为比大多数商人性情一点,比大多数文人江湖一点。孟尝君食客三千实为养士,目的是有朝一日士为知己者死。杨门宴是单纯的,交朋结友、谈诗论文是老杨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态度,余者都是陪客。
来渝11年,杨济为把重庆的地域文化搬回了家,展现出重庆人的大度、豪迈和好客的性情,正是今天社会中最珍贵的品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