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筹划首都博物馆大型晚清北京影像展的王溪,通过各种渠道,尝试着回收1870年全世界最早的石家庄、北海、温州、福州马尾船厂的老照片。从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的王溪,因为对老照片的浓厚兴趣,选择去了英国博尔顿大学读摄影博士。他介绍说,从晚清到民国,这段时期的中国老照片正成为国际范围的研究领域,那些业已泛黄的老照片也是收藏界的新宠。
历史影像原件大宗在欧美
1839年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后,没人会意识到,短短几年后,在遥远的中国,开始在银的感光下,显现出其黑白的轮廓。所谓老照片,国际上一般指在1950年之前制作的照片。那个时代的照片因为感光层中含有较多的金属成分,色调比较丰富。在中国,对老照片的定义,掺杂了对大事件的划分、更多基于时间线之上,而非以摄影工艺与技术界定。在中国特有的影像历史梳理中,就出现了老照片划分为“从摄影术传入中国开始到民国建立之前的晚清照片”(晚清影像),“从民国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影像),“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新中国老影像)三部分老照片特有时间段。
“中国的老照片目前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的博物馆、私人馆藏之中,这是因为照相技术本身就是由传教士、探险者、淘金客、政府官员、商业摄影师等西方人带入中国的,而在中国本土,由于战火离乱加上后来‘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新中国成立前的影像,尤其晚清旧影,反倒零落稀少。”王溪解释说。
许多中国老照片还在沉睡
王溪说,在英国有一批中国老照片的收藏机构。美国的盖蒂博物馆和研究中心收集的中国老照片数量大,研究也很深入。在王溪看来,对中国老照片的研究不算新课题。但在中国影像研究中,除了对约翰·汤姆森、比托等少数职业摄影师的相关研究比较详尽,其余影像资料的研究还很少。“从英国媒体博物馆公布的目录上,大部分中国老照片还在沉睡的状态,没有人进行深入研究,而中国研究老照片的全职专业学者只不过十几人。”
王溪认为,未来中国老影像收藏里,成套的老摄影相册会很有潜力。从这样的相册里可以看出摄影师的拍摄路径,了解更多的摄影师信息,了解拍摄地以及作者在拍摄时的主观情感。例如王溪收藏的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在1923—1930年间穿越中国所拍摄的影像集,配合他出版的两本相关学术书籍与文章,不但可以整理出活灵活现的一个人物,更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
王溪说:“实际上,影像就是一种对历史的还原,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学术的整理和研究。”王溪和藏家朋友合购了著名法国外交官谢满禄在1880—1884年间的483张的玻璃底版,其中关于晚清北京圆明园的影像,填补了中国圆明园历史的空白。
(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车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