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像——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昨天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15位青年雕塑家将各自优秀的作品搬上展台。他们用材质各异、丰富多彩的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展示了中国雕塑未来发展的活力。
对于这次邀请展作品的水准,专业人士给予了肯定。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杨剑平表示:“对于现今雕塑创作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此次邀请展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深厚学术背景保证较高艺术水准
雕塑,是事物或景象永恒的载体,此次展览冠以“万像”之名,寓意创作风格的多样、造“像”语言的丰富、美学思想的差异。
与以往展览不同的是,这次并没有邀请策展人,而是由两位青年雕塑家朱勇和林森共同策划。朱勇表示:“各位参展艺术家既是参展作者,也承担了策划宣传和学术研讨的角色,这是此次展览的特点——发挥参展艺术家的主动参与性。”此次参展艺术家大多具有扎实的学术背景,朱勇和林森都是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只身来到上海油画雕塑院进行创作工作。共同成长的经历让他们找到了办展的思路——建一座连接北京与上海70后、80后艺术家的桥梁,给予南方北方、乃至全国的青年雕塑家一个展示、对话的舞台。
因而,这些参展艺术家,有相似的学院艺术教育背景,分别具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以及海外留学的经历,扎实的造型基础训练,使得他们的作品呈现多种面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让青年雕塑家能够在此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朱勇表示。
从展出作品来看,有着具象、意象、抽象不同的表现手法,能看到青年艺术家们吸收西方写实传统,继承中国写意精神,在新的文化语境下所作出的探索。有专家直言,在略显浮躁的当下,这些青年能够潜心专注于各自研究的领域,展现出“罕有的执着”,这对于新一代雕塑家的艺术创作意义不言而喻。
雕塑艺术健康发展需要“彪”劲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对于展品评价很高。他坦言:“艺术品应当‘三度合一’:深厚的传统文化深度、专业技术高度以及当下文化视野的广度,三者缺一不可。此次参展青年艺术家的很多作品就体现了这种‘三度合一’,很让人欣慰。”
不过,展览意义绝非止步于此。肖谷指出,当下公共艺术兴起令人欣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某些作品只是假借文化的表象而另有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建造者内心并不重视艺术,于是便出现了不少‘低成本’艺术家。”肖谷解释说,这些“艺术家”只在乎经济利益,而对于艺术品质无所追求。“我们将这些雕塑形容为‘菜雕’,他们无法连接城市文脉,更谈不上传承了。”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油雕院推出了学术系列展,以期用自身的品牌对于这种不良态势予以纠正。这次展览作为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学术系列展的一个部分,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展览将吸引更多专家学者、艺术爱好者和收藏群体,让他们更加关注优秀雕塑家,推动青年雕塑家的成长。
肖谷笑言:“总体而言,在当前雕塑界,青年艺术家的崛起呈现良好态势。他们有些‘彪’,相互竞争、相互比试、相互提高。若能保持这样的强劲势头,一定会让那些名不副实的所谓作品原形毕露。对于雕塑事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 徐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