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品鉴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群雄割据,天下乱战。玄学流行,佛教兴起,兼之时尚“服玉”,以及当权者提倡薄葬。风气所及,一些贵族墓葬中,虽然仍有少量的玉器出土,但数量与质量(造型、纹饰)急转直下,远逊于两汉时期,成为中华玉文化史上的一段低潮。
这一时期的玉器,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是湖南安乡的西晋刘弘墓和江苏南京的东晋高崧家族墓。根据这两处的出土玉器以及一些零星发现的玉器,这一时期的玉器,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用玉、丧葬用玉、日常用玉、装饰用玉等几类。
礼仪用玉主要是璧。丧葬用玉以玉琀蝉和玉握猪为主,但材质和琢工大打折扣,滑石猪大量出现。日常用玉种类较多,玉杯、玉卮、玉樽和玉盏等玉容器的流行,应是当时社会高层嗜酒风尚的真实反映。装饰用玉有玉剑饰、韘形佩、组玉佩、系璧、龙凤形玉佩等种类。
统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形制简单,琢工简略,用途简化,多数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延续汉代遗风,且逊色不少。不过,随着佛教东渐,来自西域的胡床、凳椅等高位坐具,冲击了数千年席地而坐的起居习惯,最终导致了足踏式琢玉砣机(“水凳”)的发明和应用,奠定了玉器制作更趋个体化和精巧化的技术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玉文化处于由古典向中古演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创新并形成了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两大类玉器:第一类就是汉白玉佛像等体现佛教信仰的玉质造像和法器;第二类是贵族腰间扎系的玉带,以玉带銙下附着穿孔环(可悬挂物件)的蹀躞带为主。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环蹀躞玉带,由革带与钉在其上的带銙、偏心孔环(扣眼)、铊尾和带扣以及革带后所衬的鎏金铜片组成,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完整玉带。蹀躞带原是北方草原民族的传统服饰,带具最初多见金属质地,在北朝后期出现的玉带,是高级贵族专用的服饰。2013年扬州发现隋炀帝墓,墓中出土一副完整的白玉十三环蹀躞带,等级更高,符合文献中北周皇帝御用蹀躞带的规格,而其式样与材质,与若干云墓玉带非常相似,因而有学者认为隋炀帝所用蹀躞带为北周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