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磨坊的舞会》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
《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
五大法国博物馆,十幅名作,八位大师,保险金额达3.8亿欧元,这一超豪华的展出阵容空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在国博开幕。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以及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五大博物馆首度联手在法国以外举行展览,拿出的十大名作中有不少为各自的镇馆之宝,不仅包括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和《秋千》,也有毕加索的《读信》和《斗牛士》。
法国博物馆联合会主席让-保罗·克吕泽尔和法方策展人塞西尔·麦颂奈芙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称,此展筹备时间很短,但其还是尽力挑选出法国艺术巨作。尽管展品只有十幅,但每件作品都代表着一个时代,或是对法国文化来说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个流派,进而勾勒出一部缩略的法国艺术史。
4个月时间筹备一场大展
2014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在此契机下,两国政府准备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主席让-保罗·克吕泽尔告诉记者,艺术很自然成为庆祝主题,而去年底两国政府决定举办“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由此,法国博物馆联合会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了此番联手之作。
不过双方要克服的困难也不小。让-保罗·克吕泽尔称首要的问题就是筹备时间很紧张,“只有4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时间里,法国博物馆联合会联合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以及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五大博物馆挑选此次来华展品。让-保罗·克吕泽尔解释,法国各大博物馆出借展品尤其是巨作往往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去协调,在4个月内出借较多的博物馆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最后数量定在10幅,平均每家博物馆出借两幅左右的名作。
观众能“亲临”五大博物馆
据介绍,此次参展的十件作品均为首次来华展出,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标志性潮流运动和风格特色,还具有深刻的艺术故事性。让-保罗·克吕泽尔表示,除了展品外,法方也希望能再现每个博物馆的历史氛围,“法国的博物馆最初并非为了展览而建,而是城堡、火车站。这些地方往往是现实生活所需,是法国历史所在。”
为此,此次布展过程中,主办方将展厅划分成5个展区,每个展区便是一座独立的博物馆。观众从展厅入口的右手边开始参观便步入了卢浮宫。巨大的卢浮宫背景图以及一段视频简介,令观众犹如亲临现场,随后观众更是能通过卢浮宫馆藏的让·克鲁埃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乔治·德·拉·图尔的《木匠圣约瑟》等三幅作品体会这座世界级博物馆的魅力。事实上,法方在一些小细节上也是尽力还原,类似画作的标签也力求与卢浮宫内相同。
■ 遗珠之憾
由于种种原因也限制了其出境。记者了解此前曾有动议希望能在此次展览亮相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的《自由引导人民》。对此,让-保罗·克吕泽尔告诉记者,这幅作品在中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但1999年,该作被送往日本展出后受到毁损;去年2月在法国展览时又遭到一名女性在画的下方涂鸦,为此法国方面认为这幅画作已经相当脆弱,不适宜出借。
■ 展讯
名馆·名家·名作
——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
时间:即日至6月15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品挑选标准
艺术家有名
具体到这十幅作品的挑选上,法方策展人塞西尔·麦颂奈芙告诉记者,首要标准是艺术家在中国很有名,类似毕加索、雷诺阿等。同时,有些艺术家尽管没有毕加索在中国那么耳熟能详,“但他们在法国也是很有名的艺术家。”由此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等标准之下,此次展览选出了让·克鲁埃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乔治·德·拉·图尔的《木匠圣约瑟》、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和《秋千》、亚森特·里戈的《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毕加索的《读信》和《斗牛士》、费尔南·莱热的《三个肖像的构图》等十幅作品。
具普世意义
当然在法方策展人看来,更为重要的标准还在于这些作品本身具有普世意义,表达人类共通的亲情之爱、男女之爱、友谊等。为此,虽然仅仅只有十幅作品,却可以划分成“艺术与权力”、“爱与诱惑”、“人物形象与现代”、“影与光”四个部分,并完整讲述了“一个关于法国的故事”和“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
《煎饼磨坊的舞会》 奥古斯特·雷诺阿 1876年,131cm×175cm
雷诺阿、莫奈和毕沙罗等画家的笔下诞生了“印象派”。这个新兴的艺术流派出现在19世纪后叶的法国。这些作品大多在露天的场景中绘制而成,色彩明亮。与法国社会一样,19世纪末的首都巴黎也经历了改头换面的巨大变化。就像许多画作中所描绘的那样,商店、夜总会和咖啡厅成为新的娱乐场所。这一时期,很多画家都选择落户到蒙马特——巴黎市区北面的高地。这里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画家们则聚集在蒙马特的小巷子里和老宅中。艺术家、工人、朋友和游人喜欢聚在可以举行露天舞会的小咖啡馆。雷诺阿乐于描绘生活中的喜悦和欢愉,常常被舞会中富于青春活力的舞者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 让·克鲁埃 约1530年,96cm×74cm
自15世纪开始,肖像画开始在西方盛行。在让·克鲁埃创作的这幅作品中便可见一斑。历史上的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位慷慨的赞助者,非常支持艺术家及艺术事业。画中,艺术家借宽阔的肩膀、宝剑、圣米歇尔骑士团领袖勋衔项链以及金丝绣成的衣料,突出了法兰西国王权倾天下的威严仪态。
《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 亚森特·里戈 1702年,276cm×194cm
在路易十四统治期间,凡尔赛成为法国的首都,而他的城堡凡尔赛宫,则是欧洲重要的艺术中心。路易十四在63岁时想送一幅自己的肖像画给他的孙子,即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于是,他向画家亚森特·里戈定制了画作,并非常满意,因此又要求绘制了第二幅肖像画放置在自己的城堡中。这两幅肖像画都留在了凡尔赛宫,这里展示的是第二幅。
《门闩》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约1777年,73cm×93cm
这幅作品描绘了男女间的禁忌之爱。油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构图,画面被一条虚构的对角线贯穿,并将苹果与门闩联系在同一条线上。在西方世界中,苹果象征原罪,而门闩则扼杀一切逃出的可能。
《三个肖像的构图》 费尔南·莱热 1932年,128cm×230cm
费尔南·莱热对于几何形状、机械及日常物品更感兴趣。这件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生涯中的新篇章。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对立的:生命与静物的对立,黄色背景和黑白人物的对立,以及一维空间背景和饱满轮廓的对立。
《秋千》 奥古斯特·雷诺阿 1876年,92cm×73cm
该作中,雷诺阿捕捉到了一天中的某个特殊时刻:阳光透过树枝洒落下来,斑斑驳驳。画家遵循自己的感受选择色彩,粉色的阳光和蓝紫色的阴影,就连年轻姑娘的白裙子也是由多种颜色的小笔触快速点染而成的。这正是“印象派”的典型风格。
《木匠圣约瑟》乔治·德·拉·图尔 1642年,137cm×102cm
此幅油画描绘的是一位借着儿子手中的烛光在夜间做活的木匠。这位木匠的身份为约瑟,即基督教中耶稣的养父,他与幼年耶稣的眼神交流是整幅画作的核心。正在加工的木头则是耶稣受难时十字架的暗喻。
《读信》 巴勃罗·毕加索 1921年,184cm×105cm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运动的先锋,然而在一战后,他的人物画风回归传统。这幅画描绘的是两个男人在石头上并肩而坐。很多人认为画中描绘的是毕加索和法国作家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油画》 皮埃尔·苏拉热 1956年,195cm×130cm
这位法国画家是抽象艺术领域的关键人物。他擅长在作品中运用黑色。这件作品由许多横竖交叉的黑色条纹组成,虽说是用画笔描绘黑色,却有着雕刻黑色的效果。
《斗牛士》 巴勃罗·毕加索 1970年,114cm×145.5cm
作品中的斗牛士完全被扭曲变形:两只眼睛叠在一起,白色色块上的两个黑点是鼻子,嘴是侧面轮廓,右脸上的橙色发网是斗牛士戴在头发上的饰物。毕加索根据自己的情感将作品中人物的身体和脸进行分解重构。
记者 李健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