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残联倾力培养残疾人创作队伍 身残心巧传承非遗艺术丝网版画
在不久前开园的松江方塔公园残疾人文化园中,丝网版画及其艺术衍生品围巾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丝网版画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曾一度式微。近年来,随着松江对丝网版画的重新重视和扶持,不仅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传人,区残联在建设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区的过程中,也倾力培养丝网版画的残疾人创作队伍,并将艺术学习与就业结合起来,通过丝网版画的学习,带动像佼佼者张玉良一样的更多残疾人能学以致用。
残疾肉贩成为传承人
1980年代,丝网版画成为松江的一张文化名片,一幅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村风情画多次在国内各种民间艺术绘画展中获奖,并走出国门展出。然而,其发展也曾停滞,最少时只有十余人坚持创作,没有工资,也卖不出画作,条件十分艰苦。
如今在车墩镇文化站担任丝网版画工作室负责人的残疾人张玉良,早在1980年代便开始学习丝网版画。他最初在一家仪器厂工作,工厂倒闭后,脊柱弯曲的他四处求职都碰壁,为了生计,不得不放下画笔,提起砍刀,在村里卖猪肉。
这一放,就是十余年。一直到2009年,启蒙恩师周洪声和车墩镇工作人员突然来访,请他去文化站开会讨论丝网版画的重新起步。看着多年未见的老师,张玉良心里错综复杂,犹豫着说:“我、我的猪肉还没卖完呢。”看出他的顾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一边帮他吆喝,一边掏钱买下一大块,还说:“以后,我家的猪肉都上你这里买。你今天就跟我们去开会吧,好吗?”张玉良被打动了,马上收摊去开会。
从那以后,他几乎每天都提前收摊,赶到文化馆学习丝网版画并创作了大量作品。2010年,他的作品入选迎世博上海版画展,还入选了全国首届“农民画时代”画展。后来还被评为非遗传承人。不久前,他的作品《采莲图》被印制成真丝方巾,成为代表松江残疾人文化的精美礼品。
40余残疾人报名学画
2012年,松江区残联投入15万元,配备制作设备,聘请松江版画院画师钱斌开班授徒,40余名残疾人先后报名学习,作品不仅在松江区办过展览,还有3名学员的作品入选2013全国农民画联展,并由主办方收藏。
报名学画的残疾人有智力、听力、肢体等各种残疾,几乎都没有基础,而要制作一幅版画,熟手也要10天,所以,最初的学习很不容易。钱斌根据每个学员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帮助其开阔视野。来自荣乐小区的肢体残疾人张杭杭刚开始连铅笔草稿也画不好,心里很着急,钱斌一次次指导其修改,一次次用橡皮擦掉再来。“是钱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放弃了打退堂鼓的念头”,张杭杭心存感激地说。
为了保持农民丝网版画的特征,钱斌鼓励大家多去观摩和描画正在消失的农村场景,养鸡鸭、打稻谷、抓黄鳝、闹新年等农村特有的习俗都是非常好的创作题材。来自方松街道的曹阿姨回忆起年轻时收割稻谷的经历,运用到创作中,让年轻学员大开眼界。去海南游玩时,她看到有人攀着梯子在树上摘椰子,有人在树下搬运装满椰子的箩筐,回来后创作出《南国风情》,不仅参加了“人间沃土”全国农民画联展,还被河北省美术馆收藏,提起画笔没多久的曹阿姨备受鼓舞。丝网版画培训尝试成功后,松江区残联还打算,陆续为残疾人开设泥塑、剪纸等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培训班,提升更多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和文化层次。
本报记者 孙云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