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书画院简介
文学书画艺术院属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分支机构,文遗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号召,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展调查研究、项目策划设计、文献整理、信息收集、咨询服务、宣传教育、专业培训、展览展示、学术研讨及公益性活动等。更多>>
  • http://www.shysy.org
  • E-mail:zgwhycbhyjy@126.com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中街31号自由季大厦1座802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非遗管家”管世俊

【信息时间:2014-01-05 16:28 阅读次数:

    管世俊 1947年生于扬州。历任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社长、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校长。现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名誉主任,撰写了大量非遗申报文本,为扬州非遗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扬州是一座名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很多不是通过物质载体传承的,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城市,有很多人呵护着它们,管世俊就是其中一位。

  古城深宅大院出身

  初中毕业考上江苏商校

  1947年,管世俊出生在扬州。那是中小街上的一处深宅大院,前后照壁,隔出大家气派。从卧室到大门,要走过几道门厅。最让孩子开心的,莫过于七处天井,每一处都是撒欢寻乐的好去处。

  当时在扬州,住这样的房子的,当然不是寻常人家。那时,扬州提到工商业,都会提到“南北二轩,中间一唐”。管世俊的父亲管梦轩,就是其中一“轩”。管梦轩是位开明资本家,解放之后,管梦轩就出任了扬州政协副主席,一直都是扬州工商界的代表人物。

  管家经营的主要是南北货物,无论是生意还是口碑,都是交口称赞。“其实,家里也并不算上很有钱,家里商店的注册资本,不过2000多银元。平时家里过日子,也是寻常,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奢华。”管世俊回忆道。

  尽管父亲是位商人,但是酷爱书画。家里的数进房屋墙上,都挂着名家字画。字画不大,但是尺幅之间,都是灵秀山水,笔走龙蛇。年幼的管世俊,时常站在这些字画下面,看得入迷。

  管家有五位孩子,管世俊排名老四,不大也不小,这让管世俊觉得,自己在家里并不是特别受重视。特别是上学之后,因为好动调皮,成绩时常不好。甚至在期末考试时,语文还考过不及格。偏偏两位兄长一位姐姐,都是成绩优异,这更让管世俊在家里,有点“抬不起头”的感觉。

  父亲在扬州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是等到管世俊上中学时,却吃了一个瘪。因为出身原因,管世俊不能进入公办中学读书,而是只能前往民二中。公办民办,在当时区别很大。无论是校内上课还是校外活动,管世俊都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也就是在那时候,让管世俊暗下决心,一定要读好书,只有这样才能出人头地。

  于是,平时滚着铁环上学的他,手中换成了词典,边走边看。寒暑假的时候,经常一个人跑到瘦西湖边,预习下学期的课程。在扬州图书馆的注册会员中,10多岁的管世俊,年纪算是很小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管世俊的学习成绩,很快就赶了上来。中考的时候,全校360多名学生,只有14名考上高中,而管世俊的成绩更为突出,直接被江苏省扬州商业学校录取。在当时,吃住免费,还包分配的中专学校,可是炙手可热。

  然而,管世俊并不想上中专,他的梦想是读高中,考大学。可是在父亲的坚持下,他还是选择了妥协。在学校里,他读的是计划统计专业,学习成绩还是很优秀,同时他还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参加了文艺宣传队,一首《逛新城》演出了不下百遍。既然读大学的梦想破灭了,那么能够留校教书,或者从事文艺工作,那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这样的理想却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了离家很远的泗洪。

  毕业分配至泗洪双沟

  练就笔杆子成当地文化名人

  前往泗洪,是管世俊第一次离开家乡。他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的日期,1965年8月10日,一个炎炎的夏日。年轻的管世俊,背着简单的行李,踏上未知的旅程。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加上当时泗洪地区正是洪水泛滥,道路泥泞不堪。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险情不断,坐在车上,如同过山车一样上下颠簸。尽管司机已经万分小心,还是出了车祸。管世俊眼看着坐在前面的旅客,摔断了腰,而他自己也是处处挂彩。可以说,他是带着满身伤痕,来到泗洪县百货公司报到的。

  半路上的这次车祸,仿佛预示着管世俊初入社会的道路,并不会平坦。不过,在当时,能够在百货公司里面当统计员,是很让人羡慕的。没过多久,他就被安排到双沟镇综合商店,负责统计事务。然而,好景不长,“文革”爆发后,他的出身,立刻让他成为被批斗的对象。

  好在,管世俊还很年轻,这样那样的冲击,还能够承受得住。加上他的文化水平在当地算是很高的,很快就被镇政府的领导们委以重任,党委书记、团委书记、人武部长,无论是谁想写材料,都会第一时间想到管世俊。甚至,他还担任了当地的文化站长、影剧院经理等职务。在那段时间里,管世俊练就了一手笔杆子,还有一张嘴皮子。

  读书时的文艺梦想,被激发了起来。写语录,就当成练习书法。排戏剧,就当成锻炼文笔。很快,管世俊就被泗洪县文化馆看中,让他从事专门的文艺创作。尽管是无师自通,也有点半专业的性质,但是对于管世俊来说,这样的工作已经是甘之如饴了。管世俊依照《长征组歌》创作的《濉河大会战组歌》,至今还在他的脑海中留有印记:“稻草铺上团团坐,知心话儿细细谈……”除了歌曲,他还开始涉足戏剧创作,《交鞭》描写老农民将牛鞭交给知青的故事,《坐标》反映了农民对于新生活的希望。

  在“文革”期间,很多地方的图书室都处于被封存的状态,泗洪县也是如此。然而,门上的封条,丝毫阻止不了管世俊求学之心。他说服了图书管理员,能够在周日休息的时候,进入图书室里读书。当然,总不能堂而皇之进去,只能在外人不注意的情况下,从屋顶气窗“爬”进去。随身带上两只馒头,一杯水,就能在满室的书香中,度过整整一天的光景。

  在外的游子,哪个心里不挂念着家乡?在外几年,管世俊一心想回到扬州。可他在当地,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支笔,泗洪县为他开出极为丰厚的条件。考虑再三,管世俊还是回到了扬州。

  一回来,管世俊就进入了扬州文化馆,从事文化创作。没过多久,他就有机会参加江苏省首届编导班,这是专门培养编导人才的,时间只有半年,并不算长,但是对于管世俊来说,却是打开了专业艺术的窗口。前来为他们授课的,都是国内戏剧界顶尖的人物,平时学习的剧本,也都神秘地印有“内部”的字样,名师讲解,名本学习,都让管世俊感到如饥似渴,每一堂课都能收获颇丰。不久,他还参加了全省的文学创作班,在这次创作班上,让管世俊大开眼界。之前创作的文艺人物,都是“高大全”式的,但在这里,他所学习到的内容,却是人物一定要接地气。文艺创作出来的人物,并非十全十美。但凡是人,都有缺点。现实如此,文艺同样。于是,在管世俊的笔下,他创作了一系列小人物剧本,如《开锁记》、《吹破天》、《解忧桥》等,通过专业剧团排演,观众们的反响都很好。

  管世俊深知,自己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在创作上总有软肋,随身都携带着一本自编的《唱词集锦》。平时看到什么好的台词,听到什么好的歌词,都随手记下。慢慢地,他的剧本写得越来越好,在扬州文艺界也逐渐有了名声。

  转战多个文化岗位

  对扬州文化稔熟于心

  沉浸在文艺的海洋中,管世俊是快乐而知足的。他也从未想过,这样的生活会有所改变。然而,在一次文化系统的大会上,文化局长却主动问他,愿不愿意出任领导岗位。管世俊想都没想,一口拒绝了。一来自己没有任何管理方面的经验,二来觉得自己并不愿意离开现在的单位。

  当时,文化局长并未多说什么。那年大年初一,一大清早,管世俊还在家里睡觉,就听到有人敲门。穿着棉毛衣裤的管世俊,穿过庭院去开门。门一开,竟是文化局长。局长什么话都没多说,只是拜年。但对于管世俊来说,却从心底油生了一股“士为知己”的感动。

  没过多久,管世俊就前往广陵古籍刻印社任职。当时的刻印社状态并不好:体制不顺,经营不善。来到刻印社,管世俊毫不犹豫砍出三斧头:先是改变单位体制,后是改变营销模式,最重要的就是实行工资奖惩改革,实行浮动的分配方案。管世俊在中专是学经济的,隔了多年,当年学到的经济管理知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上世纪80年代,能够如此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并不多见。很多职工开始都想不通,都对这位38岁的一把手,心生疑惑。但是眼看着单位的效益节节攀升,个人收入也逐步提高,内心就逐渐佩服了起来。内部问题解决好后,管世俊还面临着外界的压力。当时的刻印社并没有单独的销售渠道,卖书需要通过本地的书店。为了开拓市场,他带着营销队伍四处跑,跑宽了营销道路。

  刻印社红火了,可管世俊却丝毫没有停歇,更像是一名“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去哪里。工会主席、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曲艺团团长、财务科科长……管世俊如同“走马灯”一样,在各个岗位上轮转着。

  直至1999年,管世俊又被赋予新职,担任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校长。教书育人,对于管世俊来说,是少年读书时的梦想,一旦实现,管世俊就不会放弃。他只记得,自己刚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就不走了,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学校里,管世俊用家长一样的温情,面对着每一位学生。他深知,这些孩子都是扬州文艺的未来和希望。在学校里,他熟悉每一位学生。有次学校组织学生体检,几位学生被检查出是肝炎病毒携带者。消息传出后,这几名学生迅速被孤立。管世俊知道后,带着他们到食堂,和他们同桌吃饭。甚至让他们先吃,自己后吃。管校长用自己的亲身亲历,告诉学生们,病毒不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播。

  扬剧班的学员们毕业了,可正好遇上全国文艺的低谷,每个剧团的状况都不太好。管世俊亲自带队,在扬州各县市区举行学员汇报演出。每场演出后,他都要登台演讲,他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这些孩子学艺的艰辛,他希望这些学戏的孩子,每位都能找到归属。每一次演讲完,台下都是掌声雷动。

  文化生涯又开启一页

  为扬州“非遗”写文本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管世俊还是闲不下来,他没想到,自己文化生涯,又重新开启了一页。从2005年开始,为了和国际接轨,中国首次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而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包括管世俊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尝试着去申报。

  正是因为不明就里,所以很多单位,在先期是排斥的。申报要写文本,要拍摄电视片,这些都是需要投资的。对于企业而言,最大的困惑,在于投资之后,还不知道“非遗”是什么,又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好在,扬州城市的底蕴深厚,能够成为“非遗”的项目很有竞争力,第一次申报了九个项目,就有七个项目入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随着媒体报道的不断升温,各家单位也随之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到申报的行列中来。

来源:扬州新闻网-扬州晚报

书画院概况 | 组织机构 | 书法知识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证书查询 | 人员查询 | 入会须知 | 电子杂志 |
主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书画艺术院
主办:文学书画艺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