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书画院简介
文学书画艺术院属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分支机构,文遗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号召,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展调查研究、项目策划设计、文献整理、信息收集、咨询服务、宣传教育、专业培训、展览展示、学术研讨及公益性活动等。更多>>
  • http://www.shysy.org
  • E-mail:zgwhycbhyjy@126.com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中街31号自由季大厦1座802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非遗”进课堂之惑

【信息时间:2013-12-25 10:58 阅读次数:

    珠算“申遗”成功后,“珠算进课堂”的说法又被一些人重新提起。但无论是珠算,还是早已登上国内或国际“非遗”榜单上的书法、民歌、剪纸等,在中小学课堂上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师资力量有限等方面的问题

  法治周末记者 闫格

  2013年12月5日,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珠算“申遗”(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此刻,距离中国珠算协会第一次“申遗”已过5年。

  具有1800年历史的珠算,由此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了一股怀旧热潮。随着珠算申遗成功,中国也掀起一股重拾珠算教育的高潮,“珠算文化应深入课堂”的呼声又起。不少人认为,只有深入义务教育的课堂,方可实现珠算文化的“活态传承”。

  早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课被取消。如今,虽然珠算申遗成功,但师资不足、计算机等电子化设备兴起等因素,也导致其“重返课堂”并不乐观。

  法治周末记者在梳理相关报道时也发现,不仅是珠算,包括民歌、剪纸、书法等在内的“非遗”要进入中小学课堂,面对的障碍与问题同样不少。

  不被看好的“进课堂”

  直到2001年前,珠算一直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1972年,周恩来总理“不要把算盘丢掉”的指示,成为激励和鼓舞中国发展珠算事业的巨大动力。

  山东省某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与当下珠算的没落现状截然不同,“十多年前,学校不仅专门设立珠算课,且每个学生必须配有算盘,而珠算课教课能手,常常被推向各地做演讲”。

  2001年,珠算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取消。此后十年间,珠算告别了小学课堂。退出小学数学课堂后,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步被更为便捷、强大的电子设备所取代。

  “珠算既过时又不实用,作为会计从业资格培训考试的内容之一,我们现在都是以电算化为主。”新疆一职业培训学校的老师称,“碰到有咨询关于珠算课程的,学校一般会推荐对应的电算化培训课程。”

  2011年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算盘在“识数”的环节被重新介绍,但教材并不介绍“珠算方法”,仅介绍算盘的内容。

  有记者在安徽省芜湖市区进行采访时发现,芜湖市中小学生几乎没人会打算盘,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也几乎不会教珠算。

  不少老师感慨称,虽然申遗成功,但对珠算今后能否重返学校,他们并不看好。多位中小学校长在接受采访中曾提到,现在中小学教师中,占比例很高的年轻教师并不会使用算盘,缺乏健全的师资队伍。

  与珠算的遭遇相似,当“写字”遭遇“打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法,也面临同样的尴尬。

  “电脑出现后,很多人只会打字,不会写字。从写字到打字,看起来只是书写姿势的变化,其实是内心精神发生了变化。”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以撒认为。

  2012年,教育部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后,语文课程专设书法课。但在福建省,有记者调查发现,即使书法进入课程标准,却仍未完全普及。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同样在于师资不足。

  “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书法进课堂在落实上就会大打折扣。”福建省教育厅语委办主任陈启文说,目前,学校没有书法教师的编制,书法课大多由语文教师兼任,由于多为非专业教师,他们的书法水平参差不齐,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政策也被视为珠算进课堂的重要推力。

  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珠算心算协会工作人员吴希欣看来,“(珠算难进课堂的)关键还是没有政策的支持,仅靠建议性的引导,还不足以支持珠算的发展和推广。”

  吴希欣所说的“建议性指导”,是2011年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增加了一条关于“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建议性内容。

  课表跟着“非遗”扩容

  2008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文化部协同教育部计划将民歌、剪纸、年画等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排进入中小学课堂。

  彼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此后,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关注“非遗”教学,并且更加侧重于本土化的“非遗”。目前,从不少地区看来,非遗原产地的教学力度更大。

  2009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中学,将2008年申遗成功的“湘西苗族民歌”演唱,正式编进学校课程表。

  在选择教师方面,本土化的“非遗”教学更原汁原味,而学校也更倾向于与“非遗”传承人合作的方式。湘西苗族鼓舞、苗族绝技、苗族刺绣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也被上述中学聘为特聘教师,“非遗”课程口耳相传。

  不仅如此,在教材编写方面,本土化“非遗”教学亦具先天优势。对于一些地方而言,“非遗”诞生无疑也是中小学课表将要增添内容的信号。

  安徽六安大别山民歌,2008年被列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0月,位于大别山区域内,安徽省六安市等四市的中小学生除必修课外,都领到了一本装有CD光盘的《大别山民歌精选》。当地文化部门将大别山民歌非遗文化,写入中小学生的选修教材。

  2006年,代表民歌、小花戏精髓的“左权开花调”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为了让当地中小学生系统地学习左权民歌小花戏,山西省左权县主编《左权民歌小花戏》校本教材。由于民歌多为情歌,当地专门为编写的十几首民歌填了新词,以“适应严谨规范的教学要求”。

  方正剪纸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5年,黑龙江省方正县教育部门以县内特殊教育学校为试点,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教育。此后,方正县编写初中、小学剪纸教材,改变“剪纸特长班”型教育方式。2010年,该县以定期培训的方式,将方正剪纸引入课堂教学。

  法治周末记者梳理发现,“非遗”原产地的课堂教学,多以定期培训、选修课等方式进行,很少安排具体的考核。

  “非遗”传承寻找出路

  事实上,学生考试怎么考,对老师如何进行考核,教育系统尚未出台系统的考核办法,这也成为非遗进课堂的困窘之一。

  因此,进入课堂的“非遗”们,更多采取选修等非常规授课方式。

  珠算申遗成功后,12月16日,乌鲁木齐市第三小学将珠算课列入学校选修课。而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则有一套包含43门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中医即为其中之一。

  2006年,中医药的9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中医针灸还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2年,北京市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北京市各个小学推行中医课程。相关负责人称,这项课程旨在普及中医文化,非硬性规定,课程不进课表,不列为考试项目。

  在珠算进课堂的呼吁声中,复旦附中前校长谢应平认为,将珠算作为必修课,可能与现行安排难成体系,不过作为拓展课、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完全可以。

  “珠算进入小学,要求人人都了解、学会,不作为考试内容,应该还是可行的,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压力。”谢应平校长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陈飞龙建议,可以先把现有的珠算学会和珠算博物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兴趣小组以吸引更多的珠算爱好者参加,鼓励全民参与保护珠算文化。

  但如书法进课堂后,有官员的说法,当下社会对“非遗”不够重视,且“非遗”与先进科技相比并不实用,这些都是进课堂后面临的又一问题。

  “珠算不仅是一个可靠的计算方法,还是智力开发的很好载体。”谢应平补充道,“珠算学习也是一个技能训练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反应力、手指的灵敏度,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算能力,一定能吸引部分学生的兴趣。”

  有专家称,可考虑以算盘为基础的珠心算从社会培训机构进入校园,以此锻炼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和空间想象力等。甚至有建议称,为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把珠算和平板电脑游戏结合起来,开发一种打算盘游戏。

  有研究表明,珠算可以开发智力,提高逻辑思维,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据此,有人认为,珠算推广的对象主要是四类群体:幼儿,智力缺陷儿童,老年人以及大中专院校学生。

  不少人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进课堂并不是“非遗”们的唯一出路。就拿已经进入一些地方中小学课堂的书法、京剧来说,如今也很难说达到了“普及”程度。创新才是真正将这些遗产传承下去的最佳出路。

  (资料来源:《京华时报》、《燕赵都市报》、《福建日报》、《每日新报》、《新闻晚报》、《新疆日报》、《光明日报》、《大江晚报》、《安徽商报》、《中国青年报》、《现代快报》、《中国科学报》、《无锡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考试报》、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东方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书画院概况 | 组织机构 | 书法知识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证书查询 | 人员查询 | 入会须知 | 电子杂志 |
主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委员会书画艺术院
主办:文学书画艺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