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6日電 12月5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持編寫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3)》發布會在京舉行。報告對我國2012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了總結,並為未來保護工作的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提出結合大眾媒體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報告中指出,名錄建設方面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有29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項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種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達37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此外,在《非遺法》的指導下,文化部於2012年9月發布了《關於對天津市紅橋區回族大刀隊等10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保護單位進行調整、撤銷的決定》,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保護單位進行了調整,其中調整97個,限期整改2個,撤銷6個。該決定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正式啟動了非遺名錄管理的退出機制。
同時報告指出,201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推廣力度進一步加大。2012年6月11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工程”在北京啟動,結合大學的學術資源和社會力量,協助政府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大眾傳媒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成為推廣非遺的新舉措。從報刊專欄到電視紀錄、影視劇作,非遺保護的實踐者將大眾媒體作為非遺傳播的新平台。民間傳說、傳統技藝、民俗、傳統醫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紛紛成為影視主題搬上銀幕。專家認為,進一步將大眾傳媒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力量優化整合,使民族文化通過恰當的方式轉化成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向外傳播中華文化,成為實現“文化強國”的重要渠道。(實習記者 陳天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