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已入选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300多年历史
每年正月初八到初十,昆明人都有到金殿去逛逛庙会的习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金殿庙会远近闻名,每年十万人的规模,人潮如流、摩肩接踵;各种吃的、喝的、玩儿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就在本月,金殿庙会被确立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将该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吸引十万人来赶庙会
要说金殿庙会,就得先从金殿说起。金殿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由云南平西王吴三桂重建。金殿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现存最大的古代青铜建筑。
金殿庙会的由来,是由盛大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金殿古时为道观。农历正月初九,传说是玉皇大帝万寿,故每年的这天,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洗礼,祭祀成分淡化,逐渐演变为昆明民众传统庙会。
“事实上,金殿庙会从金殿建成以后就伴随产生了。可以说,金殿庙会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云飞说。
每年的正月初八至初十3天,老昆明人与近郊村民、市民携家带口涌向金殿赶庙会,一来踏青——正月,当别的城市还在严寒中煎熬着,昆明天天艳阳高照,温暖如春;二是赏花——金殿的山茶花,各种花卉争奇斗艳;三是庙会上随处可见的跳花灯、唱山歌、舞龙灯、对调子、洞经音乐演奏等表演;四是品尝昆明各种名特风味食品,诸如炸土豆、烧豆腐、凉米线等等;五是购买喜爱的小手工艺品,比如手工编织,竹编、手工绣品等;六是亲友聚会,叙说亲情。
“这三天,人山人海,整个山麓都是喜气洋洋的人群。”高云飞介绍说,由于周期长、规模大,如今金殿庙会已成为昆明地区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民间传统习俗。不少来昆明避寒的北方人,正月初八也到金殿逛庙会。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每年到金殿赶庙会的人已超过十万人。
现代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
为了传承和保护金殿庙会这一盛大的民俗盛会,每年的金殿庙会都会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落实工作经费。除了邀请花灯小调、舞狮龙灯等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表演展示,在昆明几乎消失的各类民间手工艺人都会在庙会期间进行表演。金殿风景名胜区还自筹资金相继开发建设“中国金殿博览苑”、“昆明新十六景”展室等历史文化景点。
春节期间,正是山茶花烂漫的时节。金殿景区管理部门和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结合这一特点,并与金殿所处的鸣凤山相融合,开发并打造庙会活动的一大特色内容——鸣凤山茶。
“金殿庙会是现代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的是昆明地区民众健康向上的平和心理。时至今日,其规模还在扩大,活动项目还在增多,仍呈发展趋势。我们将综合并根据金殿庙会的规模、影响力及发展趋势,酝酿延长庙会时间,恢复至三天至十五天,发挥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作用。”
2005年,金殿庙会被命名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月,金殿庙会被确立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将该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盘龙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俗 金殿庙会(2013年11月被确立)
传统音乐 昆明洞经音乐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间文学 盘龙区人物传说《钱南园的故事》
地方传说 《拓东城》、《金牛》
民间故事 《木匠的故事》
传统歌舞 李四冲苗族芦笙舞、双龙乡乌龙村彝族撒梅人踩场舞、花灯歌舞板凳龙
传统美术 泥塑、瓦猫、剪纸
传统建筑 龙头村“一颗印”式汉族民居
传统戏剧 盘龙区民间花灯、昆明曲剧
曲艺 昆明扬琴、扬琴说唱《香山宝传》、云南评书
传统技艺 小窑村制陶工艺、布扎、彩扎、昆明微雕
民俗 乌龙村春节老灯
传统文化保护区 松华乡小河村李四冲苗族文化保护区
艺术之乡 龙头村花灯之乡、波罗村龙狮之乡
传统医药 朱氏祖传正骨
以及城市歌谣、城市谚语、小调音乐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俗 三家村老酱
音乐 土陶乐器呜嘟
技艺 滇式风筝、草编
传统文化保护区 三转弯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艺术之乡 小窑村陶艺之乡
(记者 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