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羽被尊称为“武圣”,成为妇孺皆知的勇将,在众多的战将中,他出类拔萃的气概最为突出,所以他性格的第一个方面即是刚毅勇猛。关羽刚一出场,作者就细致地刻画了他的外貌(第一回):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样一个人物,虽然此时还未描写他的任何行动,但一个勇将的形象却早已跃然纸上。接下来小说通过一系列生动情节刻画出了关羽的这一性格特征。
关羽武功盖世,杀敌神速,常常是手起刀落,就使敌将身首异处,透露出他锐不可挡的英雄气概。“温酒斩华雄”(第五回)场面的精彩描写就很好地突出了他的这一性格特点。董卓部下的骁将华雄,连斩数将,勇不可挡,虽然各路诸侯手下猛将如云,但遇到这样的场面却还是“众皆失色”,令他们束手无策。此时关羽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去斩杀华雄。曹操教人酾酒一杯为关羽壮威,但关羽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关羽随即提刀飞身上马,只听得关外一阵轰鸣的鼓声之后,他已经提华雄首级掷于地上,刚才所酾之酒尚有余温。
“诛颜良(第二十五回),斩文丑(第二十六回)”同样也表现了关羽万人敌的勇武。颜良、文丑是袁绍手下的两员猛将,武功也非常了得(这从第五回袁绍所说的“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即可看出),但关羽一出马,不费吹灰之力就砍下了二将的人头,从而更加突出了他的勇猛。
关羽的神威在“过五关斩六将”(第二十七回)时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后,尽管远隔千里之遥,也决计要去投奔他。途中要经过五处关隘,这五处关隘是曹操拒敌的天然屏障,因此都派了重兵把守。虽然此时关羽一人一骑,并且还有刘备的两位夫人拖累,但关羽没有丝毫畏惧,谁挡就杀死谁,一路过关斩将而去,而且每一次都杀得干净利索,令关上的其他将士大惊失色。
关羽的神勇还表现为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面临任何困难甚至绝境,关羽从来没有过胆怯,相反,他还常常主动深入虎穴与敌斗争。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就用鲁肃之计请关羽赴宴(第六十六回),这边却于庭后暗伏刀斧手,以便趁酒酣之际杀掉关羽。关羽明明知道对方的诡计,但他仍然坚持只带随从十余人赴会,这样就挫败了孙权的阴谋,使其进兵攻打荆州的计划一时难以得逞。宴上关羽谈笑自如,毫无惧色,最后借口醉酒挟着鲁肃直到船边,使得吕蒙、甘宁无计可施,机智地离开了东吴,从而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没有让对方占到一丝便宜。
关羽在水淹七军,活捉于禁之后,就趁势率军攻打樊城,不料却被敌楼上的乱箭射中了右臂,中了箭毒(第七十四回)。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一举攻下樊城,关羽想带伤继续作战。部将看到关羽的箭疮久不痊愈,就只得四方寻访名医来为其医治。忽一日华佗闻讯而至,看过关羽的伤势后,发现毒药已经渗到骨头上。为了治好箭疮,华佗提出将关羽的手臂系于一立柱的环中,方可用刀刮去骨头上的箭毒。但关羽听后笑了笑说:“何用柱环?”,于是伸开手臂让华佗割开,这边却与马良弈棋。华佗于是破开关羽伤处的皮肉,用刀去刮骨上的毒,发出“悉悉”的声音,周围的人看了都掩面失色,但关羽却镇定自若,没有一丝痛苦的表情,连华佗也惊叹关公为“天神”(第七十五回)。这样的情节描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关羽的大无畏精神。
二
如果说刚毅勇猛是关羽性格壮美的外观,那么忠诚义烈则是其性格深沉的底蕴。《辞海》注释“忠”为忠诚,尽心竭力;“义”为正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礼记·中庸》:“义者宜也”,韩愈《原道》:“行而宜之之谓义。”从分析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第一回)时的誓言可以看出,他们三者之间的“义”既有私的成分也有公的成分。异姓结为兄弟并且“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表现的是一种私义,“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又说明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和事业,并发誓为之奋斗终生,这又表现了一种公义。因此,关羽与刘备之间既有兄弟之情,又有主仆之分。这样,关羽就要为刘备尽忠尽义,为共同的事业而殚精竭力,否则就违背了誓言。桃园结义之后的一系列情节证明,这种“义”既有维系三者关系以共同奋斗的积极作用,有时候又表现出它的消极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若要对刘备尽忠尽义,这对关羽来说根本不成问题,小说这方面情节描写所占的篇幅也不长。但一遇到两难境地,关羽该如何选择,这可以说是摆在他面前的不小难题。小说正是通过设置这样的场面来突出关羽的“义”的:即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关羽都不会背叛桃园三结义时的誓言,也不会背叛他与刘备之间的“义”。
刘备在徐州站稳脚跟后,曹操担心他在那里养成气势,日后对自己不利,因此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起大军二十万,分兵五路进攻徐州。刘备得知这一消息后,就派孙乾为使求救于占据河北的袁绍,但袁绍却因为幼子患疥疮而不肯发兵。因此刘备只好留孙乾守小沛,自和张飞率兵去劫曹操营寨,不料中计,遭到惨败,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去投袁绍(第二十四回)。此时守下邳的关羽已是孤军作战了。由于中了程昱的诱兵之计,关羽一怒之下冲出了城门,被曹操将士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虽几番欲冲下山来,但皆被乱箭射回。这边曹操已用里应外合之计攻破了下邳,关羽已变得无家可归了。此时关羽面临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死战,要么投降。如果选择前者,则既违背了桃园结义时三人誓同生死之盟,也违背来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志,同时还有负刘备托付家眷的重任。如果选择后者,则又违背了一般的道德信条,因为投降的对象正是“汉朝的贼臣”、刘备的死敌曹操。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关羽该如何选择,考验他的时候到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其忠义,关羽选择了投降,但是与此同时,又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不许凌辱刘备的二位夫人;三是一旦得知刘备的去向就要去投奔他。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他决不肯答应。这样一来,关羽便保持了对汉朝之忠,对刘备之义,同时也为实现安定天下的远大志向留住了性命(第二十五回)。
虽然关羽已投降了曹操,但在曹府中,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刘备对他的情义。曹操赠给他锦袍,关羽却把它穿在里面,外面罩上刘备所赐的旧袍,表示不以曹操的新赐而忘却刘备的旧赐。为笼络其心,曹操三番五次宴请关羽,送给他金银美女,还封他为“汉寿亭侯”,关羽始终不为所动。但曹操送他赤兔马时,关羽却高兴地接受并表示感谢,因为有了此马,一旦打听到刘备的下落,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在一天之内见面。正是这些举动,关羽深深地折服了曹操,使其觉得关羽是一个真正的义士,因此对他格外尊重(第二十五回)。
后来,关羽偶然从孙乾那里得到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尽管曹操一再挽留,但他仍然坚决要去投奔刘备。关公于是挂印封金,离开曹府(第二十六回)。此时曹操手下众多将士都主张追杀关羽,但曹操却率领文武官员前来为关羽送行,并赠给他锦袍,任他过关斩将而去。这样,关羽虽然了却了报主的心愿,但却因此而欠下了对曹操的新恩。
赤壁之战一役,刘备联合孙权打败了曹操,使他的百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带着残兵败将往华容道方向逃命,恰巧遇到关羽率军在这里把守。曹操本想率残兵与关公决一死战,此时程昱献计道:关羽为人向来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誉素著,丞相昔日有恩于他,现在可以亲自向他求情,方可脱离此难。曹操于是听从程昱之计,亲自向关公求情,要他放一条生路。关羽看到曹操及其部将此时都已狼狈不堪,又想起曹操以前的许多恩义,于是把马头勒回,军队四散摆开,尽放曹操一行人马过去(第五十回)。此刻,关羽的心里也很矛盾,究竟是报恩怜弱,还是执行军令,两种念头都撞击着他的心灵。忽然,他又觉得放了曹操事关重大,于是大喝一声,吓得曹操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关羽于是愈加不忍杀害他们。正在犹豫之际,忽然张辽纵马而至,关羽见了,又动了旧情,终于长叹一声,尽放他们过去了。曹操的知遇之恩算是加倍报答了,但关羽却必须为此而回去领受诸葛亮的军法。因为此前关羽曾立下军令状,表示不能放过曹操。尽管如此,关羽却全然不顾这些,还是为了个人之义而把国家利益置之度外。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虽然是一个重义之人,但却混淆了公义与私义的区别,置个人之义于国家之上,这是一种敌我不分、认敌为友的行为。这是关羽身上的“义”所表现出来的消极作用。这就说明,关羽与刘备张飞之间的“义”首先是一种私义,然后才是为国尽忠的公义。
三
严正傲岸,是关羽性格另一个突出的方面。关羽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对别人也是极其光明磊落。关羽作战是靠智靠勇取胜,从来没有暗中算计过别人,所以眼里容不下半粒砂子。许田射猎时(第二十回),群臣见了金鈚箭,以为是天子射中了从荆棘里赶出的那只大鹿,因此都踊跃向献帝高呼“万岁”,曹操却“纵马而出,遮天子之前以迎受之(指‘群臣万岁的欢呼’)”,关公看后大怒,提刀拍马而出要斩曹操,只是刘备“摇手送目”才止住了关公。正是这一性格,使关羽在进取时,威风更加奋发,而一旦遇到不利境况,也是宁折不弯。他的气概令人折服,但却时时因自傲而轻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用诸葛亮之计智取了荆州。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建立基业,于是又和庞统率军去攻打益州。后来因为折了庞统,军事上处于被动状态,刘备不得不调驻守荆州的孔明前来策划收西川之计。孔明临行前委任关羽守护荆州,关羽没有丝毫推辞,慨然领命。为保荆州不失,根据当时形势,孔明向关羽提出了据守荆州的作战策略:“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由于傲岸性格的缘故,关羽虽然口头上接受了孔明的策略,但内心里却拒绝了。刘备夺得益州,当上汉中王之后,就差费诗为使传王旨,封关公为“五虎大将”,令其领兵取樊城。关公于是兴兵,很快便攻克襄阳,并且决水淹了曹操七军,斩了庞德,擒了于禁,威震华夏。
在这种形势之下,曹操驰书至孙权,信中暗约联盟夹攻关羽。荆州历来是个战略重镇,孙权对此也觊觎已久,只恨一直没有机会,在关羽拒绝其联姻的要求后,就与曹操合谋夹攻关羽。此番得到曹操来信,孙权立即着手准备进攻,使关羽两面受敌。后来吕蒙用计袭取了荆州,傅士仁、糜芳已降东吴,关公败走麦城。吴兵闻讯于是又围定麦城,孙权遣诸葛瑾劝降关羽,但关羽心如铁石,毫不动摇。经过一番努力,关羽虽然突出了麦城之围,但在通往西川的小路上还是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最后遭到孙权杀害(第七十七回)。导致这样的军事失利,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用人失误、两面受敌、刘封孟达不发救兵等),但关公性格的傲岸可以说是主要方面的原因。正是性格上的傲岸,使得关公拒绝孙权提出的联姻要求,拒绝可能的和必要的折衷调和,以致遭到这样的惨败。
四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方面的性格之外,关羽还具有诸如好胜心强、刚愎自用等性格特点(也可以说是性格缺陷)。马超投降刘备之后,关羽听说马超武艺过人,于是派关平向玄德送信,要来西川与马超比试武艺。诸葛亮深知其意,在书信中给了关羽一番赞美,这才打消了关羽入川比武的念头(第六十五回)。刘备由益州牧进位为汉中王之后,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差使送官诰于关羽,但关羽听到黄忠与自己同列时却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并不肯受印,只是费诗的一番话,才使关羽欣然拜受印绶(第七十三回)。
关羽这些方面的性格也并不是绝然孤立开来,而是综合地表现在具体的行为当中的。正是关羽具有这样种种的传奇经历,尤其是他身上所表现出的深厚的“义”,使他得到后人的景仰,成为传奇式的英雄。历代统治者也用种种方式对他极力加以神化和传播,如在各地建关公庙祭祀、大力宣扬他的义气等,为关公披上一层神秘色彩,以利于强化和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这些原因使关公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但关羽本质上却是一个悲剧型的人物,他是下层劳动人民理想中的英雄,他的败亡,是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由他本身性格中的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等弱点导致的。